cf大飞会员新作:王峰散文三章-荆门文学
2015年06月11日会员新作:王峰散文三章-荆门文学
快点关注我们吧!
作者简介:
王峰,80年代生于山东菏泽,现居湖北荆门,就职于中石化荆门石油分公司。荆门市作家协会会员、荆门市诗词学会会员。中学时期开始喜爱文学并坚持写作。诗词歌赋、散文等作品散见于省内报刊及行业内刊。
沐浴先祖文明之光
多次行走屈家岭,暖若阳春的先祖光芒给了我触碰五千年文明摇篮的勇气,让我从心底和指尖觐献仰望。
公元前3300-前2600年,中华文化历经风雨后,半个身位已迈过文明的门槛,这个时段因陶器、农耕、房屋、村落、玉器的成熟汇集而成为一个重要起点。中原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滋润着黄河两岸,氏族部落方兴未艾;西北关中平原上的半坡文化已孕育出神秘的原始文字,农耕成果正在陶甄里沸腾;长江下游耀眼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正在稻穗和玉石上绽放。与此同时,江汉平原上的文明萌动犹如朝阳般在屈家岭的地平线上逐渐跃升,荆楚先祖的光芒和炉中的黑陶瞬间镌刻了温度。
屈家岭,背靠大洪山,汉水近依,长江远伴偶阵雨歌词,蕴荆楚钟灵,涵江汉毓秀。境内的屈家岭文化遗址,丘陵坡地簇拥,青木河从大洪山的余脉中流出,丘陵、河流、水泊融为一体,自然景象应有尽有。
追溯荆楚大地上的古文化,屈家岭是绕不开的解读地点,她揭示了荆楚大地文明摇篮的沧桑岁月,撩开荆楚先民神秘的生活帷幕。屈家岭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充分反映了江汉平原新石器时期农业文明社会的全像。五千年前的先祖以精磨的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生产活动以捕鱼狩猎和采集为主,结合饲养家畜,进行原始的刀耕火种式的农作物耕种活动,居所已发展到多间式房屋,且用红烧土做居住面,木骨泥墙或粘土混合烧土垒成墙壁。那时,屈家岭的“制造业”也已初露锋芒,抱朴守拙的“能工巧匠”们,除了有石器斧、锛、镰、锄、凿、箭头等实用工具的发明,更重要的是陶器制作。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多为手制,但快轮制陶已普及。器表光洁,似经过打磨,纹饰常见弦纹、蓝纹、瓦棱纹及镂空装饰。其中的薄胎晕染彩陶极具地方特色,遗址中出土的众多薄胎陶器质地已接近原始瓷的质量。另有较多的彩陶纺轮,其横截面有椭圆形、长方形等袖狗,纺轮上先施米黄色陶衣,然后彩绘出漩涡纹、平行线纹、同心圆纹、卵点纹和短弧线纹,这些朴质大气的原始装饰图案,cf大飞一直为国人乃至世界沿用至今。
历史与现实的纽带是文明脏蜜震西单,屈家岭粳稻传承耕种五千年,黑陶的史前光芒在今人的手上愈发光彩夺目,荆楚大地滋养的品格素养亦如深厚的历史积淀般深邃不凡,江汉平原文明延续不断代为这片土地留下最宝贵的遗产。屈家岭初始的文化之光,承载着荆楚大地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代表着江汉平原悠久历史的“根”和“魂”。今天的屈家岭人文光芒填满胸膛,用先祖传统气质和思维方式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加安详。
八月闻到桂花香
浓郁的桂花香充斥着南国的金秋,我的思绪和感官被这种浓郁牢牢吸引,它仿佛来自遥远的地方,又仿佛来自心灵深处。深思沉踱,我猛然发现心底升腾的暗香原来是故土山东的槐花香。遥远而深藏的记忆,顷刻间淹没了我,久违的记忆涌上心头。
我抱着记忆,一阵猛啃……
北方的天气时常是干燥少雨的,最适应槐树的生长,旷野河滩、房前屋后常见它的身影卖碳翁。我对槐树情有独钟,更陶醉槐花的甜香。每逢农历三月,美丽的小村到处都是满眼的新绿和扑鼻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乔丹之石。在密密的绿叶丛中,槐花以一身的冰肤玉肌而别具一格,显得凝重而皎洁。
小时候,我家院里就长有几棵大槐树。树干粗重,树皮干枯多褶,一到阳春,绿茵茵的枝头几乎盖住了整个院落的空地,一片奢侈而绚烂的阴凉地。左邻右舍的小孩子会在树下玩耍。调皮的我们还会爬上槐树,引得大人一阵喝斥纷舞妖姬。
槐花不知不觉挂满了枝头,由刚开始的含苞待放,到后来的簇簇盛开,空气里弥漫着槐花的香味。
我的嘴馋了。
这时候,娘总是笑眯眯的端来簸箕,拿着顶头带挂钩的木杆,把一串串清香无比的槐花钩下来。不一会,香气扑鼻的槐花就装满了簸箕。接下来,就是等待,漫长的等待,等待着娘把这一串串喷香的花朵做成香喷喷的蒸菜,再伴了蒜汁香油等佐料,就成了全家的丰盛大餐。
这种等待是甜蜜而漫长的,尽管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可这两个小时的等待构成了我生命里无法超越的盼望和欢喜。这样的等待,在以后的日子里似乎很少再有。对于生活在物质富足的现在人来讲,这样的甜蜜等待已经是故事里的传说了。
好不容易等到娘把喷香的蒸菜端上来,我已经是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抢着端起饭碗大口吃起来。幸福,就在这大口的吞咽里弥漫开来。满院子的芳香都来自于这一树甜蜜的洁白。槐花做成的蒸菜,甜蜜的芳香,陪伴着我年少时光。
认真的想一想,我们生命中这些最简单、最朴素、最真实、最亲切的时刻,才是幸福的真正来源。它融合了亲情和牵挂,记忆和想念。它既遥远又深刻、既亲切又生动,其实,它就在我们身后,像影子一样,一直追随着我们。直到有一天,我们回头时,才发现它的存在,在我们心灵的最深处馥郁而灿烂车臣仕。
八月闻到的那捧溢出心底的槐花浓香,已经是融入我生命里的一抹色彩,想要忘记,已经很难啦。故乡的树
故乡有两片树林一直生长在我的记忆里,一片是“破四旧”时期幸存的家林古木灭天剑神,一片是寄托童年时光的杏树林青之文学,不管我的脑海里如何变迁,它们始终保持着四季常青和枝繁叶茂的姿态,犹如一片绿荫滋润着我生命的起始。
老家村子的南边有个名叫魏牌坊的古村落,北方的村子起名字基本上按照原居民主姓氏结合地标来命名,比如这个叫“魏牌坊”的村子就是魏氏家族最先在此繁衍生息并逐渐成为主姓氏,后来村子出了达官贵族而修建了牌坊以表彰功勋和忠孝节义机战少女,牌坊逐渐闻名乡里继而用来标明地名,故将此村称为魏牌坊。据说魏氏一族发迹于明朝末年,家族先后有多位成员考中进士和举人,武将和商贾也出了数位,暮年或去世后他们都选择了回归故里,于是宗祠家庙、家族墓地、牌坊门楼逐渐兴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破四旧”时期,大批热血青年以与过去决裂的豪气将牌楼推倒、家庙砸毁、墓地夷为平地,大家伙也自然而然地将上好木料、砖石料等建筑材料拆除自用,特别是陵地里百余亩生长了数百年的侧柏、白杨、国槐等古木更是抢手。经过一番洗劫,牌坊和宗祠分身到了各家各户的墙角和屋梁,家林古木成了各式各样的建材,再到后来被夷平的家族墓地也成了大家争相开垦的自留地。
庆幸的是河堤旁遗留下了一片不受待见的歪脖子树还在充当着历史的见证者。这些当柴火都费斧头和锅灶的杂树周边荒地上渐渐被有心人种上了槐树、杨树和梧桐树,到我十岁左右时这里已是一片幽静的小森林了。长了20余年的槐树和杨树十分粗壮,自然成了喜鹊和很多种鸟儿的栖息地。
有鸟窝的地方总是充满了童年乐趣,上树掏鸟窝似乎是农村孩子童年乐此不疲的事情。那时候若发现哪棵树上有鸟窝,立马就吆三喝四地来到树下,在手心里吐口唾沫抱着树干或抠着树皮往上爬,很多时候我们在颤颤的枝条上探着身子去接近猎物,兴奋完全让人忘却了坠落险情赵群学,能让小伙伴记住的也只有兜里的鸟蛋和天空中被我们当成乐趣的惊慌悲鸣。一次行动下来,鸟蛋被裹上稀泥碳烤,小鸟串成串烧烤,如此乡野美味自然很快落进肚里,有时还会挑一两只健壮的,用细绳系了脚成了自己流动的玩具伍晃荣。小森林给人的收获总是满足而丰厚的,但父母的一顿毒打自然也逃不掉,我的母亲为了制止我爬树涉险下手丝毫不手软,而调皮的我从来不会好了伤疤才行动,只要发现什么地方有鸟窝,我还是热情十足地前往。后来大树又被砍光换栽了小树,没有了大树的乡村是单调的乡村,就如同所有熟识的老友都死去了,内心也近乎凄凉。
老家单县因干旱而土地贫瘠,其他水果树种在这里不能很好地生存大行sp8,只有耐旱的苹果树和杏树在这里生长厦门滚蛋谷,不论天气干旱与否,它们都长的枝繁叶茂。当然,经济价值更高的苹果树是属于周边几个村子乃至更广阔的的黄河故道的,扎根贫瘠又不急功近利的杏树刚好应证了我的村子是多么的与众不同。
杏林是全村人的图腾,第一棵杏树是什么时候种下的众说纷纭,但种树的主角永远不变。据说民国初年天灾四起、民不聊生,灾年里瘟神更是片刻也不停歇的肆虐百姓,生病的人只有无奈等死。有一天,村头破庙里住进来一位游医,他医术精湛又仁慈,治好了村民的疾病却从不索要财物,全凭自愿,有钱就给,无钱便罢。无钱看病的人无以报答实感惭愧。后来,村民听说游医身后半边破旗子上写有“杏林”二字,于是记下并产生一个朴实的想法--为游医栽种一片杏林。再后来罗那尔多,被救治的人都心领神会地在破庙周边植下一棵杏树粤电商务网,甚至在他去世后多年,村民依然延续这个感恩礼节,七八十年下来,故乡变成了杏树的海洋。
八十年代,杏树由集体财产分到个人,我家分到了三棵树干粗到我抱不过来的老树,从记事起它就成了彼此守护的伙伴,我守护它的花朵和果实,它守护我的童年和满肚子的甜蜜。
每年的阳春,大地回暖、春风阵阵,北方的乡村里的一切生命都努力复苏。大人们都开始关心着赖以生存的土地,我们小孩子关心的始终是杏林。杏树是在三月开花,一开始枝头上只是看到像米粒大小的花蕾,然后逐渐长大武逆吧,又变得像黄豆一般。再过上几天,那些花蕾都一个个裂开了嘴微笑着叶山丽子。又等一场东风吹来,花蕾逐渐绽放开来,白色、粉色的杏花肆意盛开,争相竞艳,散发着阵阵的清香。站在树下不但能听到蜜蜂忙碌的嗡嗡声,也能看到蝴蝶翩翩起舞,一些小鸟也在树上叽叽喳喳,跳来跳去。这眼前的一切,在我的心里好像用蜂蜜绘就的一幅美丽图画。大概一周后杏花开始谢了,片片花瓣落在地上,满地洁白,像是下了一场雪。接着,枝条上也长出了翠绿的树叶。当我看到杏子长得像小指顶一样大小时,就忍不住爬到树上,摘下一个放在嘴里,又苦又涩。过了几天,耐不住诱惑,我又偷偷地爬上去,摘了一个尝尝,没有了苦味和涩味,而是变得很酸了,但我感到非常好吃。又过了一些日子,麦子黄稍了傻仙丹帝,杏子长得像乒乓球一样大小了,一串一串的,压的枝头弯弯立海大附中。虽然村子里每家每户都有几颗杏树,但我们这些小孩子还是怕别人觊觎自家的胜利果实,于是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就像某种仪式一样只要有时间就聚到了杏树林,或一起嬉笑打闹或爬到树杈上蹲守。这个时期,冉东阳我们都会迫不及待的摘些杏子放在棉絮或麦垛里捂着,期待早日解馋。又盼了些许时日,杏终于成熟了,我爬树爬得更勤了,每次上去总是坐在树丫上挑熟的吃,然后再摘满口袋回到地上慢慢吃。看着鼓着肚皮打嗝的我,父亲总是用村民流传多年的谚语劝阻“桃保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而我的馋虫却管不了那么多,每年都恨不得把杏林数百棵大树上的果实都装进肚子。
小森林年年都在萎缩,树木一年年的减少变小,爬树的少年也逐渐成为青年;杏树每年都重复着开花结果,叶黄叶落,我也一年一年地摘杏、吃杏。后来,因推行迁村并社区整个村子都搬迁到了集镇,原来的村子和它的一切都夷为了平地,故乡真的成了故乡,特别是那些陪伴我年少时光的大树就像逝去的亲人一样,愈发让我恋恋不舍。《荆门文学》编委成员
主编:李诗德
执行主编:韩少君
编 委:全雪莲 周平林 黄旭升金成海
何红霞钟清平刘云峰张永平
陈明臣刘 剑 蔡章田 刘武忠
何忠华李 评王琼丽 范青枝
鲍秋菊
版面编辑:王峰 朱贵兰
不当你的世界 只作你的肩膀
荆 门 文 学
记得这是一个有深度的公众号
荆门文学——新作展示、 刊网互动、 活动信息、 交流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