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美文欣赏】七里海,一部绿色的书-网信宁河
2020年10月12日【美文欣赏】七里海,一部绿色的书-网信宁河
★
这部书写了几千年,记载着七里海自古至今曾经发生的一切嫦娥公主橙斧任务流程。★
从远处看,七里海就像是一部巨大的书。潮白河像书轴,两侧的核心区像书页,那芦苇荡的绿叶更像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着七里海的沧桑巨变,也记录着那里发生的一切。
古时,七里海是闻名全国的巨泽。一千五百多年前,郦道元慕名来至七里海,乘着小船穿于水草丛生的粼粼碧水之上,深为眼前那风光旖旎的巨大沼泽洼淀所震撼,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自是水(指鲍丘水,即今蓟运河)之南,南极滹沱,西至泉州雍奴(今武清、宝坻一带),东极于海,谓之雍奴薮也。”当时虽没有七里海这个称谓,但清朝《畿辅通志》等许多古籍都说得明白:“七里海,《水经注》所谓雍奴薮也。”
《水经注》是我国第一部以记载名川大河为主的权威性地理专著。小头小脸的地方是不会入选的。郦道元特别强调了七里海中的这个“薮'',可见面积之大了。
七里海大面积的芦苇荡,战乱年代被兵家格外青睐。历史上有几起大的征战,都与芦苇荡有关。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初期,七里海一带的天津滨海平原隶属燕国,齐国、赵国都想争夺这块地方。到了战国末期,燕国、齐国常年交战,两败俱伤百媚图,赵国乘虚而入mc佳瑶,几乎攫取了整个燕国的滨海平原。但不久,燕、赵、齐三国被秦国所灭。交战双方的主战场,就在七里海一带的滨海平原,出没于七里海芦苇荡是难免的。1974年潮白河施工时,在七里海北岸的大海北、潘庄、桐城发掘出三座战国古城池,就见证了战国时期以城割据戍守,燕赵连年征战的这段历史。
《宁河县志》记载:“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四月,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曾于宁河造甲城、芦台南等地安营扎寨。十一月班师。”造甲城位于七里海西岸,至今仍有大面积芦苇荡。大军驻扎在那里,生火做饭,马匠草料,都离不开芦苇。从造甲行军到芦台,也难免要途经芦苇荡。
有个民间故事说:唐太宗途经七里海,突然被袭来的潮水围困,危难之时,无数河蟹从四面八方会聚而来,垒成一道又宽又厚的堤坝,唐太宗扬鞭策马,一跃登上堤坝,才脱离了险境。河蟹救驾有功,从此背壳上都现出了一个马蹄印。
故事有点离奇,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唐太宗来过七里海,不经过芦苇荡是不大可能的。
再往近一点说,距今一千余年前,七里海是宋辽的边关战场。杨继业与杨七郎父子与辽邦作战,驰骋于七里海一带是无疑的。至今在七里海西畔的西塘坨村西仍保留有七郎墓弱攻强受。杨家父子征战中,是否经过七里海芦苇荡呢,或者说,在芦苇荡里埋伏过呢?史书没有记载,但我想,很大程度上是有这种可能的。
茫茫芦苇荡便于隐藏、转移,进可攻,退可守复仇者纸飞机。清末,一股农民军被官军打败,溃逃到七里海,就是在芦苇荡里布下八卦迷魂阵,利用复杂多变的沟沟汊汊同官军周旋,明打暗防,神出鬼没,弄得官军晕头转向,有来无回。如今,历经三百多年沧桑,八卦沟的轮廓仍依稀可见。
七里海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些都与芦苇荡密不可分。芦苇旺盛的生命力,绿浪奔涌的浩瀚气势,万秆挺立的飒飒英姿,对于七里海人性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培育了一大批著名革命家、战斗英雄、科学家、作家、诗人。于方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于方舟从小就胸怀天下,愿做渡人之舟,救民于水火;他积极创办“新生社'',开展天津学生运动,创建中共天津地委想飞的水,从事一系列革命活动,有着火一样的革命热情;他在领导冀东第二次玉田暴动失败被俘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壮烈牺牲。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最根本的是因为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无疑也受到芦苇荡的辽阔气势、勃勃生机与无畏精神的启迪。
周恩来夜泊官沟和荡舟七里海的这些往事,至今在七里海和宁河一带广为传颂。周恩来与于方舟同是天津青年爱国学生运动的领袖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年轻时曾几次去于方舟家。一次去俵口村,因已天黑,就曾在芦苇荡旁边的官沟上,与摆船老汉在渡船里住宿。周恩来到于方舟家,为躲避反动军警的搜捕,就是与方舟一同荡舟去芦荡深处,在碧水绿苇间共谍革命大计的。有时,还瞄准芦荡上空掠过的飞鸟练习枪法。中午,由于方舟夫人谭芳荪与族中一位长者划着小船去芦苇荡送饭,芦苇荡成了这两位志同道合的战友革命友谊的见证。
七里海芦苇荡还是“游击战"的最佳场所。1942年,第一任中共武、宝、宁联合会办事处主任韩松领导的武装斗争,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翠星石,就秘密活动在七里海一带,潜入芦苇荡之中,同敌人做斗争。
宁河人民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武宏“火烧敌船"也是因芦苇而起。1947年秋,伪县长王绍鹏抢掠百姓大批芦苇和粮食、鸡鸭等物资运往天津。武宏得知后,姜贞羽立即率县支队从桐城出发捆着我绑着我,穿越七里海芦苇荡,直奔金钟河,一举击毙王绍鹏牡丹江民心网,俘敌二百余人,一百多条装满芦苇的船被点燃位面毁灭者,成了连绵二三里的火龙。此仗打得群众扬眉吐气,人们编成“火烧敌船”快板、戏剧传颂……
发生在七里海芦苇荡里的事容锦昌,说不尽,写不完。芦苇荡经历的许许多多的往事,见证着七里海数千年来的历史沧桑,见证着古时敌对双方刀光剑影、血腥厮杀的硝烟,见证着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也见证着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走过来的足迹。
七里海芦苇荡实在是一部书青春梦里人,这部书太厚重太深奥了。我站在芦苇荡前,闭目遥想断桥残雪简谱,一幕幕往事浮现眼前。然而,这一切又都成了历史。如今,已不见了古战场上两军对垒战刀林立的刀光剑影和血腥厮杀,也远去了征战双方催军杀敌的战鼓雷鸣和人喊马嘶。七里海它正以崭新的姿态书写着新的辉煌。
但那绿色记载的历史,却永远让人难忘。
文章来自:《野趣七里海:于增会散文随笔》
封面图:《古海岸湿地自然保护区-七里海》任永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