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骑士【老郑看漳州】漳州头条撰稿人郑德鸿:盘点我的2017-漳州头条
2020年07月29日【老郑看漳州】漳州头条撰稿人郑德鸿:盘点我的2017-漳州头条
漳州头条
联系热线:114转漳州头条
小编微信:zzmxzwx关注
今天上午漳州头条现场直播月港官邸营销中心盛绽于城脉之上——千古风华,荣光再续。直播请从这里进入观看!活动不直播,犹如画龙没点睛天水寻,2018,直播将成为大型活动的标配。漳州头条4天6场直播,引领漳州直播市场,一起开启2018直播元年新时代。
《老郑看漳州》由郑德鸿原创,授权“漳州头条”发表,每周一刊出,点击文章标题下蓝色字关注“漳州头条”,你才能准时接收到老郑的漳州历史文化作品!
2017年11月22日于花博会
2017年,对我来说,实在是忙与累并存。忙,太忙,非常忙……忙得应接不暇;累,太累琴帝txt,非常累……累得疲惫不堪。只是这忙与累也可以说是我自己找来的,也就乐此不疲。付出的是辛苦,收获的是喜悦,不亦乐乎?
华安县高安镇三洋村老知青在石刻《足迹》前留影
元旦,新年的第一天,应李森木的邀请,我与30多名原在华安县高安镇三洋村插队的老知青,一同回到当年他们生活的地方,参加由老知青集资镌刻的石刻群“竹川胜景”落成典礼。当年,漳州到长泰、华安上山下乡插队的知青,在农村里摸爬滚打,尝受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他们的青春留在那片土地,那段非常的经历刻骨铭心。在劳动与生活中,知青也与当地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这里也成了知青的第二故乡。
回城后,第二故乡的变化,时时牵动着老知青们的心。获息三洋村列入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后,知青们也想为村里尽点心意,与村里多次商讨,最后选定利用流经该村的竹川溪里丰富的石头资源,在大块石上题刻,以此纪念曾经的岁月。
随着红布的揭开,“三羊开泰”、“竹川石溪”、“足迹”三处石刻在阳光下光彩夺目,“足迹”的背面是返乡知青的题刻“漳窑故里竹溪风光”,另一块较小的石上,刻有知青吴建荣题诗:“足踏秋光恰少年,双眸落处各新鲜。枕流卧木荷锄过,拾级梯田到日边。”这些石刻,也将成为这小山村的一处旅游景观。回来后,我写下了《老知青返村刻石,纪念难以忘却的岁月》(直接点击蓝色标题即可查看),并写了简版,发表在《闽南日报》。
老知青捐款给田头村教育与发展基金会2014年2月11日
我在长泰县岩溪镇田头村谢潭自然村插队整整7年,那里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知青们的脚印;在那里生活、劳动的一切,都深深地印刻在知青们的脑子里。回城后,因为各种原因,很多老知青虽然想再去看看,却一直没回去过。为了圆回家看看的梦,几个老知青发起重返第二故乡的倡议,得到了大部分老知青的响应,于1995年元旦,老知青及家属近百人,终于重返田头村。之后,2014年,又组织了一次近百人的重返,同时老知青们集资32800元,村里及各有关部门也参与集资,共计捐款约18万元,创建了田头村教育协会,用这些捐款所产生的利息奖励品学兼优的学子。协会成立后,我每年都会去参加“金秋奖学座谈会”,只是今年因在拍摄省文化厅系列纪录片《绝活》,无法前往,只能遥祝那些学子们。
《老知青重返第二故乡田头村 情深意浓捐资助教》(直接点击蓝色标题即可查看)
田头村2014年金秋奖学座谈会会场
这几年,我回去过多次,看到农村的变化,感触很多。今年春节前的农历十二月廿八,我再次带上一些过年的礼物,回到我插队的田头村谢潭自然村,看望当年的乡亲们,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款待。回来时,乡亲们回送的当地土产,让我感动不已。
在华安县高安镇邦都村插队的老知青翁彬春,对第二故乡的感情非常深厚,经常回去看看。去年7月17日,得知邦都村正准备对村里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联春楼进行维修,同时也对流经村子的归德溪沿岸进行改造,以打造富美乡村。翁彬春邀我同往,去看下实际情况,提些建议。在实地考察了那里的现状,了解了相关情况后,就邦都村的旅游开发前景及筹建知青纪念馆等,我写了关于此行的报道《邦都风光 待字闺中——华安县高安镇邦都村游记》(直接点击蓝色标题即可查看),并在《漳州广播电视》报发表。文章发上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美丽漳州”(微信号mlzz321)及上网见报后,引起了社会很大的关注,深藏深山默默无闻的邦都村,一下就进入到公众的视野。
华安县高安镇邦都村联春楼
筹建知青纪念馆的设想,契合了华安县发展旅游的思路,原本只是由村里自筹资金维修联春楼,升级为由县、镇、村三级共同筹办的“知青博物馆”,并纳入整体规划,资金也就相对充裕。
今年初,翁彬春等几十名老知青,组织了重返第二故乡的活动。回来后,他们商议,集资在联春楼旁边建一座凉亭,一来可为路人提供一个歇息的场所,二来可成为当地的一个景点,更是为了铭记那段非常的知青岁月。当年知青走过的漫漫长路,充满了风风雨雨,便将这座亭命名为“风雨亭”。
联春楼旁的风雨亭
有亭得有记,为此,他们请我代笔撰写一篇碑文。碑文不比一般的文章,也不能写得太长,要在短短的篇幅里,浓缩一代知青的生活、情感及与当地农民的情谊,决非易事。有意思的是,当地农民称知青为“新社员”,所以落款也就写成邦都村新社员。经过数次的修改,终于完成了《风雨亭记》。
风雨亭记
1969—1971年,我们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成为邦都村的新社员。大山的包容与乡亲的关爱,让迷惘中的我们倍感亲切,也使我们在艰难的跋涉中得以前行,在变幻的风雨中磨砺人生。青春的汗水洒在归德溪畔,深深的足迹印在骑旗山中,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邦都山水留印记,联春石楼寄情思。时光流逝,弹指一挥间,半个世纪如过眼云烟。春风化雨,万象更新。集资筑亭,铭记那段非常岁月。
邦都村新社员
4月16日,我与彬春等人到华安邦都村,与村里商讨建风雨亭事。11月18日,风雨亭主体建成,安装上了“风雨亭”亭匾,我再次同去。而邦都知青为建亭的事,多次前往,可谓费心尽力。12月,象征着一代知青在农村生活、奋斗与梦想的风雨亭,终于完成。
郑宝珍正冲面粉枣
“玩在苏杭两州,吃在福建漳州”,是漳州人一直引以为傲的口头禅。这里说的“漳州”,并不是指现在的地级市漳州,而是历史上的“小市”漳州,即现在的芗城区。漳州(芗城区)位于九龙江下游的漳州平原,西靠群山,东临大海,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发达,人文荟萃无畏骑士。
食不厌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漳州人可谓吃够了山珍海味,也就变着花样使吃的东西更合口味,造就了无数令人陶醉的小吃,让人们在色香味中一饱口福,在咀嚼中畅享美食的乐趣。
2月3日,正月初七,春节过后上班的第一天,我到芗城区文史委,王和贵与赖廷告诉我,区政协打算出一本介绍漳州小吃的书,把漳州的传统风味美食的源起、特色、做法及社会评价做一次全面的整合,使之成为一部漳州小吃指南。因我之前采访、报道过一些传统小吃,写起来相对会容易些,想让我也再写一些。虽然我不是厨师,更不是美食家,但好在传统小吃以前基本都吃过,那些味道早已深深地烙在脑子里。
有关漳州小吃的书,之前其它部门有出过几本,但由于角度不同,或是过于专业化,属于烹饪手册;或是过于简单,只是名词的解说;或是过于浪漫,把风味写成情感。虽然这些书对漳州小吃的宣传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有其局限,无法较好地展示漳州小吃的风采。如果区政协的这本小吃书能出成,对漳州传统小吃的传播,也是一大好事,也就应允下来。晚上我把我以前吃过的各种传统小吃的名称写出来,数一数,竟有百多种。如果把以前有过,但现在已经消失的小吃也算进去,估计应有二百多种,可谓洋洋大观。
郑智谋在切面发粿
小吃是指正餐以外的熟食,可以作为宴席间的点缀或者早点、夜宵的主要食品。小吃因当地风俗而异,就地取材,特色鲜明,风味独特,突出反映当地的物质文化及社会生活风貌,是一个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色,更是离乡游子们对家乡思念的主要对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连南天气预报,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趋于精致化,吃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开始厌弃正餐而青睐各种小吃。小吃的种类很多康欣胶囊,可清蒸可爆炒,或滚烫或冰凉,香甜酸咸辣,让吃东西喜欢换花样的人们乐此不疲。而且简单快捷,可随时方便地解决饥饿问题,更是让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省下不少时间。
虽然我之前采访、报道过一些传统小吃,彭程程但那些都是属于新闻稿,主要是写人与事,制作过程描写相对较简化。而这本书把制作过程作为重点,原有的文章显然不适合,只能重新采访。通过再采访,加深了对制作过程的了解,并用照片、视频反复比照核对,终于得到较准确的数据,写出来后再与被采访人核对,以求无误。短短几百字的一篇文章,基本上就得花几天的时间,最终在11月底截稿前完成了35篇小吃稿,也算是不负所诺了。新书速递 |《芗城文史资料》—漳州古城传统小吃
(直接点击蓝色标题即可查看)
《漳州古城传统小吃》
漳州是国务院第二批颁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漳州特有的文化景观,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是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但是,由于历史的发展,传统手工艺除极少数列入国家保护的项目外,大部分因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消失,残存的也因后继乏人而面临失传。这些技艺,是民族的记忆,如果我们不能传承,它们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以我一已之力,无法扭转这一趋势,但把它们记录下来,对后人研究漳州的历史,将会成为一个珍贵的资料。
由于大部分手工艺人处于社会的底层,长期未能得到社会的重视,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而且以前媒体很少报道,文人墨客不愿写,史志也基本无记载,这些人的现状如何,明天会怎样,只有天知道。
在与老友们聊天时,细数下来竟然发现,相当多以前吃的用的玩的东西,很多已经消失,有的已濒临失传,令人无比感叹。这些老行当的背后,是传承了几百上千年的漳州民间文化。这些曾经习以为常的东西不爱纪,似乎就是昨天,但转瞬之间,已经无影无踪。
2012年,我在《漳州广播电视》报开设了《漳州老行当》专栏,把漳州的一些传统濒危老行当介绍给大家,至今已报道了75项。报纸、电台、电视台及网络等各媒体也随即跟进,几年时间,先后报道竟达近500次,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
《绝活》拍摄做畚箕时,炎阳高照,实在大热了,只好现买黑网,稍微挡下灼热的阳光。
2017年,由文化部批准,福建省文化厅立项的大型系列纪录片《绝活》,从我报道过的老行当中选取了葭苴、焙肉、醮灯、炉灶、笊篱、头花、畚箕、草席、打白铁、打银器、连子圆、面粉枣、面煎粿、蒜蓉枝、云片糕、天宝甲笠、纸制头盔、苇芯蜡烛、黑白照片上彩色、脱胎漆器神像雕塑,共20项,作为漳州传统手工的特色项目,进行拍摄记录。3月,我与摄制组前期踏点;5月,正式开机拍摄。因天气及其它原因,断断续续一直到10月才拍摄完成。
《绝活》拍摄做脱胎漆器神像雕塑时,已是半夜1点多了。
虽然前后拍了5个月,但实际拍摄的时间却主要在7、8、9月,正是天气最热的时候,有时气温高达38摄氏度,而有时是在阳光底下拍摄,温度更高,尽管喝了大量的水,但基本上都蒸发掉了。而且因为时间紧,项目一个紧接一个,早上8点就出发,常常拍到半夜,最晚的是拍摄脱胎漆器神像雕塑,一直拍到下半夜2点。
在没有拍摄的期间,我就写节目解说词,并把拍摄时被采访人说的闽南话翻译成普通话,写成文字。目前已进入后期制作,不久就会与观众见面,到时就可一睹漳州老行当的风采。
期间,又与漳州电视台记者在线记者一起拍摄了笠胎、麦仔膏、草席,使这些传统老行当得到了宣传。
漳州头条(微信号zzshwx)直播诗浦慈济宫
漳州靠山临海,风光秀美,身为漳州人,却很多地方没去过,未免遗憾。但其实也是走不完的,毕竟,可看的风景实在是太多了。所以,与其花大价钱去国外旅游,倒不如先把漳州的风景看个够,也是一种享受。如果能把自己认为可看的景点介绍给大家,与人分享,更是一种乐趣。而今年公众号漳州头条(微信号zzshwx)推出的直播频道,可以让大家在第一时间看到各地的风景与活动现场,更受到人们的喜欢,有时一次直播,观看人次高达20万以上。同时,我都会写上一篇报道,发在各大微信公众号上,起到了一般媒介难以达到的效果。
芗城区的诗浦慈济宫,历史悠久,但因城市改造,街道的路面不断填高,造成原庙陷于低处,只好拆下重建。而该庙一直没有完整的资料,庙管委会找到我,想请我帮忙做,并进行宣传,以扩大影响。1月6日重建落成,举行了开庙门仪式,漳州头条(微信号zzshwx)进行了现场直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后,我写下了《诗浦慈济宫重建落成庆典》。(直接点击蓝色标题即可查看)
漳州电视台播出《三峰山上的佛门圣地——“龙裤传奇”石室岩》
因为我写过漳州很多风景名胜,石室岩我去过多次,也写下了《龙裤传奇石室岩》,所以,漳州电视台《花样漳州》栏目记者徐娟找到我,于1月17日一同到外七首岩的石室岩采访拍摄,并在春节时播出《漳州电视台:三峰山上的佛门圣地——“龙裤传奇”石室岩》。(直接点击蓝色标题即可查看)
春节赏花灯是中国的传统,漳州的花灯曾经享有很高的声誉,1983年在中山公园举办的首届花灯展,各单位都自己制作花灯,争奇斗艳,吸引了无数的观众,可谓万人空巷,盛况空前。然而,如今的花灯与当年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均请外地人来做,几年不变样鬼婴楼,未免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当然,一年一度的花灯还是要看的,各公园里的花灯,还是吸引了一些人前往。为了让大家早点看到花灯,公众号漳州头条(微信号zzshwx)对花灯开灯进行了现场直播,我与闽南师范大学郭晶晶同学当了主持人,第一时间把各公园的花灯介绍给观众。那天晚上的气温特别地冷,风也很大,从7点在芝山公园开始直播,一路奔跑多个公园,到9点在碧湖公园时,风更大,冻得受不了。好在总算结束了,直播也获得成功。
漳州头条(微信号zzshwx)直播春节花灯开灯
3月12日,农历二月十五,是华安县沙建镇西坑村善德庵开天大帝的诞辰日,善德庵奇特的扶乩民俗,一直以来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而关于开天大帝的传说,更是令人心生敬畏。小刘是西坑村人,虽然长年在漳州工作,但每逢开天大帝诞辰日,是一定要回村参加祭拜。应他之邀,我与“漳州头条”的大马夫妇,一同前往参观。
扶乩仪式是从庵前开始。众神像在尫轿上绑紧,两人一组抬起一尊,把轿扛横担搁在肩上,焚香祷告后,轿扛横担突然向下滑落,神像头向下,两人急忙一手抓住一根轿扛,用力扳上来,但似乎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把尫轿向下压并带着两个抬尫轿的人四处冲撞,只能用力再扳上来。几番努力后,终于在扳上时顺势把一根轿扛套在肩脖处,双手抓紧另一根轿扛,不停地上下摆动,每摆一次,轿扛就拍打腹部一次。小刘介绍说,尫轿也就几十斤,如果神像没附神,两个人抬根本不费力,但一附神,却变得很沉重,仿佛有几百斤。
宗教中的扶乩,虽然其中深藏奥秘高小淑 ,但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民间信仰,亦有其抑恶倡善的积极成分,更是一种非物质文物遗产,值得珍惜与保护代嫁庶妃。回来后,写下了《探访华安县西坑村开天大帝奇特扶乩民俗》。(直接点击蓝色标题即可查看)
华安县沙建镇西坑村的扶乩
7月2日,西桥亭组织信众前往漳浦乌石天后宫进香,而后将到龙海港尾普照禅寺、南炮台及海澄城隍庙游览,邀我同行。虽然他们主要是祭拜神明,但寺庙文化与风景,让我也感兴趣,欣然同去。回来后,写下了《漳浦乌石天后宫游记》。
9月30日,农历八月十一,龙文区土白村店上社和善宫举行隆重仪式,庆祝和善宫重建落成,神像入庙。此次踩街及神像入庙仪式,由微信公众号“漳州头条”(微信号zzshwx)现场直播,受到广泛的关注,直播开始后的24小时期间,共有21.8万人次观看。下回来后,写下了《店上社和善宫重建落成 举行迎神入庙踩街庆典》。(直接点击蓝色标题即可查看)
10月26日,我与马兴中等人同到龙海市程溪镇塔潭村。因该村开设了“塔潭后溪一日游”旅游项目,但一般人不知道,希望能得到宣传,所以邀请我去看景考察。回来后,我写下了《龙海程溪塔潭后溪游记》。(直接点击蓝色标题即可查看)
老年大学摄影班学员在南欧村源远楼采风
11月9日,我的好友林必陵把我写的《惊艳!藏在深山中的土楼明珠——访南靖县书洋镇南欧村土楼群》
(直接点击蓝色标题即可查看)转给他的老年大学摄影班学员,引起大家极大的兴趣。南欧村的土楼群,因保护完整且独具特色,是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也是一处很好的拍摄地。因我对南欧村较了解,所以,他们请我带去采风。一天的拍摄,虽然很累,但他们却兴致勃勃,直呼太值了。为此我写下了《南欧“九菜一汤”土楼群,一个让你流连忘返的古村落》。(直接点击蓝色标题即可查看)
朋友转来一张照片,在华安县沙建镇大坑村金色坂,有着一棵令人惊奇的古榕树,树根把一座土地庙紧紧地包裹着,这让我一直很想去看下。恰好,漳州民间医术研究院院长杨剑峰,想组织一些老朋友到华安旅游徐婉婷,我也就把照片转给他们,都觉得很有趣。12月8日,我与他们一同到华安,找到了这棵包裹着土地庙的古榕树幻影死神。而后,又到了新圩官畲村、新圩古渡口、平安寺、华安玉雕刻艺术馆、良村南山宫。一天的旅游紧凑而轻松,实在是不虚此行。回来后,写下了《奇观:树包庙》,发表在《闽南日报》;又写下了《漳州好风景——华安名胜古迹一日游》。(直接点击蓝色标题即可查看)
12月13日,龙文区步文镇建元东路龙文花园东侧的后坂村田厝社神仙宫,举行了隆重的重建落成庆典。进行了直播,我也写了《龙文区后坂村田厝社神仙宫重建落成庆典》。
直播南欧村冬季祈福民俗文化节
12月24日,是南靖县书洋镇南欧村一年一度的冬季祈福民俗文化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我与漳州头条(微信号zzshwx)马兴旭到南欧进行现场直播。在直播中,介绍了南欧村的历史与现状,把南欧“九菜一汤”土楼群展示给世界,让一个深藏深山的小山村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张浩源。直播获得了极大的关注,一天时间里,观看人次达到18万多。《直播预告:中国传统村落南欧村“九菜一汤”土楼群“做大福”民俗文化节》。同时发在我的公众号“美丽漳州”(微信号mlzz321)《视频:南欧村“九菜一汤”土楼群冬季祈福民俗文化节》。(直接点击蓝色标题即可查看)
12月31日,是芗城区东吴第一宫保生大帝青醮民俗文化节帝豪ev8,我与漳州头条(微信号zzshwx)到庙里直播了今年最后一场踩街活动。
东吴第一宫保生大帝青醮民俗文化节踩街队伍里的龙艺,也叫棚仔艺。
微信
微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手机在手,老是想要在第一时间知道有什么新的信息,生怕错过了,所以,现在的一些聚会,看微信的人比谈话的人多,是常有的事。
微信是一种非常好用的社交软件,可以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而且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智能乔艾莉·波妮,且节省资费。通过微信可以与你的好友直接对讲、视频聊天,即使是在大洋彼岸,也可以面对面畅谈,这让以前高收费的越洋电话变成摆设。传统媒体的呆板与教条,令受众无法接受,不断逃离。看着报纸杂志的订单日渐减少,那些以前高高在上的总编们也如坐针毡。而微信公众号人人都可当主编,可以自主发布信息,及时传递各种最新消息,成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最佳通道。
公众号“美丽漳州”(微信号mlzz321)二维码
2014年6月,我认识了微信,同时开通了公众号“美丽漳州”(微信号mlzz321)。开通后,我把自己写的文章发在上面,虽然看的人很少,但我仅当作自娱自乐的一块自留地,一点也不着急。经过几年的耕耘,人气也慢慢上升,有时一篇文章就有上千人阅读,让我很是得意。去年底,我改变了以前只发自己写的文章的方式,增加了一些人们喜欢的其它信息云校阅卷,阅读量慢慢上升,粉丝也不断增加,让我有点窃喜。
但是,喜中有忧,要保持公众号能得到大家的喜欢,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受众来自四面八方,层次不同,喜好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怎样才能抓住读者的心,让我费了不少心。公众号一天只能发一次,每次可发8条信息。我以前写的及现在文章虽然很多,如果一天发一条,也许可以发很久,但毕竟只是一家之言,并不能长久留住粉丝,唯一能做的是,把一些大家较喜欢的文章报道也转载过来。只是,哪些文章是大家喜欢的,是哪个层次的人喜欢,就值得考虑。
为此,我每天除了发我的文章外,还得找其它的文章,以迎合各种人群的需求。虽然是转载的文章,如果原文章有问题,会被删除警告,严重的则会被封号,只能小心翼翼。这样一来,每天看文章,合适的就转载,不合适的去掉,保持每天发送5条左右的信息,这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原本就已经不够用的有限时间,就更紧了。当然,付出的努力是有回报的,关注“美丽漳州”(微信号mlzz321)的人越来越多,影响也逐渐大起来。
我在漳州有影响力的公众号“漳州头条”(微信号zzshwx)开设的《老郑看漳州》专栏,每逢周一发布,已经有三年多了。而这期间,去年另开设了每逢周五的《漳州民间故事》专栏,今年又开设了《漳州传统风味小吃》专栏,加上一些有时效的特稿,这样一来,一年里发在“漳州头条”上的文章,就有近百篇,也算是不少了。另外,经“漳州头条”推送,我写的文章也发在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一点资讯、天天快报几大网站,影响相当广泛。
由于今年特别的忙,也就没有时间采访一些能发上报纸、电视、电台的稿,所以在这些官方媒体上发表的报道也就较少,只发了40篇稿,与以前的一年发一百二百的相比,实在是太少了。
另一方面,因《漳州古城传统小吃》这本书是只介绍小吃品种朱颜血系列,并不具体介绍制作人,以免有广告嫌疑。但因我采访这些人,他们能让我采访,也就应给他们做点宣传,所以也就相应的写了35稿,发在我的新浪博客:郑德鸿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dhong53及公众号“美丽漳州”(微信号mlzz321)。也写了些不是媒体所需要的稿,共有23稿,以及《绝活》解说词11稿,算下来,共写109稿,也勉强说得过了。
2018年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回首走过的这一年,感慨万千,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都已成为过去。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的时候,让我们以满腔的热情蒋卉,积极的心态,迎接明天的到来。
郑德鸿 2017/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