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波【给力】厉害了·word汉中|汉中奋力打造陕西最美城市-宁强宣传

2020年06月18日

【给力】厉害了·word汉中|汉中奋力打造陕西最美城市-宁强宣传

建设陕西最美城市,就是要保护好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坚持树立“五大城市”形象,高水平建设好中心城区和重点县镇、精美乡村,彰显汉中大水大绿大汉魅力,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和生态文明示范市,让汉中更加精致精美、生态宜居。
——摘自王建军在市委五届二次全会上的讲话
城市化率是现代化进程的刻度。现代生活方式的趋同与新的科学技术成就,促进了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发展呈现一体化的趋势,现代文明在为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千城一面”的效应。
可以说,城市化之所以成为中国梦极其重要的一页,不仅因为现代化的“城市之利”,更因为其在本质上追求的人本精神:一个关照个人的城市,一定是一个有生命竞争力的城市,一定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城市。一座城市必须懂得寻找和发现自己的特色与品质,并让其符合城市和市民的价值取向。
这样的观点,与汉中市委、市政府打造“陕西最美城市”的思路不谋而合。一个地方政府的观念和理念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和走向。汉中已经在“千城一面”的窠臼中,突出重围顾珊珊,开始研究并实践如何尊重地脉、延续文脉、凸显城市特色的重要课题,在“一体化”的浪潮下,追求“和而不同”“多元并存”。
而汉中彰显大水大绿大汉魅力,进一步深化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有机统一,这正是打造“陕西最美城市”的应有之义和终极目的。
打造生态自然之美
——陕西最美城市的基本要义

冬日,在汉中天汉湿地公园里,小岛、滩涂、河流、草地……虽不似春夏般美不胜收,然而她的清寂之美,却依然能让广大市民走出喧嚣,享受自然的宁静。人们沐浴着暖阳,或散步小憩,或三五闲谈,人在水上走,景随脚步移,祥和而安逸,恬淡而幸福。
这座湿地公园以汉江为纽带,依托两岸江堤、湿地和滩涂打造而成,东起天汉大桥、西至龙岗大桥上游沙沿沟口,包含南北两岸,河道岸线5.6公里,全域面积约5平方公里。规划设计时,就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思路,在原有物貌的基础上,疏浚清淤、修整河道,把原来采砂后形成的弃料稍作修整变成岛屿,栽种适生植物,形成自然景观,通过栈道把岛屿、河流、岸景有机串联,搭建出让人心旷神怡的亲近自然之境。
“天汉湿地公园成为了城市建设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缓冲区,树立了汉江湿地保护和综合整治的典范。实施生态修复一年后,仿生自然群落基本成型,鸟类栖息地环境稳定,林禽、涉禽和游禽类留鸟数量、种类均有所增加。”滨江新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湿地动植物群落已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天汉湿地公园的成功实践,只是汉中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巩固绿色生态屏障的一个缩影。
资料显示,自2012年冬汉中罕见的候鸟三趾鸥来汉江越冬、2013年汉江江面首次发现20余只斑头雁以来,汉江流域有记录的鸭科鸟类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现在,行走于汉中盆地的山山水水,人们总能在不经意间就能看到朱鹮栖息、鸳鸯戏水、红嘴鸥掠过,某些本来习惯迁徙的候鸟,在冬天过后也没有离开汉中,而是把这里当成了长期的栖息地。
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省委提出要强化生态建设基础性、战略性地位,这为全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落脚到汉中,如何坚持生态立市双生子佯谬?怎样打造陕西最美城市?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如何实现?
面对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汉中这样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愿望迫切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尤为重要。为此,市委书记王建军指出,要保护环境优生态,强化“不要污染的GDP”发展导向,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治理,持续铁腕治污降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文明示范市,彰显汉中大水大绿大汉魅力。
推进生态立市,建设宜居宜业的真美汉中,需要严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重点是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工程”。
近年来,中心城区东排洪渠、燕子河治理等工程建成投用;6年累计实施减排项目222个,关停淘汰工艺落后企业或生产线126个;拆改燃煤锅炉960台,秸秆禁烧、清理城乡垃圾、淘汰“黄标车”、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扬尘治理;城市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0%、99%;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镇巴、宁强、佛坪建成国家级园林县城;6年累计完成造林153.7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343平方公里……这一项项生态环境工程的强力推进,就是向全市人民递交的生态保持答卷。
山清水秀生态美是汉中发展的底色和优势,是大自然赋予汉中宝贵的天然底色。保护好这片底色,让绿色成为发展的永久底色是汉中人毫不动摇的发展理念。这种理念的政府注脚,就是市委副书记、市长方红卫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要始终坚持保生态不自满,持续放大生态优势”。
生态文明机制建设具有根本性、长期性。这就要求我们推进环保工作法治化,建立环保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联防联控整治环境污染,加大督察问责力度,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按照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许可,探索建立排污权、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制度,构建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推进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确保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大力推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着力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生态监管常态化,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和离任审计制幽灵箭毒蛙,用最严格的制度呵护好绿水青山。
保护环境、绿色发展体现在市级层面的顶层设计上,更落实在全市各级的具体实践中。
汉中境内有汉江、嘉陵江两大水系思考与致富,支流众多、水系发达,流域面积达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171条。做好水生态保护事关重大,也是最能直观感受到汉中生态自然保护落实成果的窗口马永真。
自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紧扣一江清水供京津送西安、秦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保障汉中“三市”建设的区域水功能定位,我市提出“河长制走在全省前列、形成汉中经验、打造汉中模式”,建立起了具有汉中特色的三级河长体系。
冷水河入汉江段生态湿地保护、汉江水生态修复工程、清洁型小流域治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西乡牧马河湿地公园、宁强汉水源头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围绕水系统规划、水资源保护、水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六大重点,实现了河长制工作从管理机制向具体任务转变、从专项治理向整体发展转变、从单纯治水向系统治水转变。
沿江点源与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水质净化工程、垃圾处理工程有效控制了水环境污染,增强了河流水体自净能力,健全了水质监测与管理。目前,全市55个监测断面水质全部保持在Ⅲ类以上,汉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镇巴县部分河段达到Ⅰ类标准。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将达80%,沿江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85%,再生水利用率达25%。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循环发展,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致富增收的关键点,已深入每一位汉中人的心里。
以水土保持为例,我市在338条小流域开展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累计投资10亿多元大力开展“丹治”“坡耕地整治”等项目,刘欣美构建起了以坡改梯为主的高标准农田体系,以中药材、经果林为主的农业多种经营体系等,项目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植被覆盖率增加23.5%,水土流失强度下降50%以上,人均拥有1亩旱涝保收基本农田,粮食单产比治理前提高30%以上,人均经济果林由0.14亩提高到0.75亩,人均纯收入增长30%以上,切实为农民带来了富裕,为产业带来了效益。
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引领,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对产业存量实施循环化改造、增量进行循环化构建,着力打造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循环四大循环体系,依托创新型工业研究院所和企业,系统设计和重点打造12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把我市建成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以综合整治项目实施为引领,大力实施“绿水、蓝天、青山、宁静”四大工程,重点做好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严格划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重点查处违法排污、超标排污等行为,切实解决燃煤锅炉烟尘、建筑与道路扬尘、机动车尾气、挥发性有机物和秸秆焚烧等五大污染问题caska,确保大气环境质量稳定良好,加强社会噪声管控,创造宁静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人民群众呼吸洁净空气、喝干净水,力争到2018年创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碧斯,2020年创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17年,世界级天坑群在汉中的发现成为全球重磅消息。在南郑、宁强、镇巴、西乡5000多平方公里的碳酸盐岩区内发现地质遗迹527处,其中天坑54处,分别由宁强地洞河天坑、南郑伯牛天坑、西乡双漩窝天坑、镇巴圈子崖及天悬天坑为核心的四个天坑群组成。同时,还新发现岩溶洞穴316处、竖井23处、漏斗25处,其它如峡谷、地缝、峰丛、洼地、石林、石芽、湖泊等地质遗迹109处。
天坑群地质遗迹影响广泛,为配合省地调院做好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我市以市政府文件印发了《汉中市天坑群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对天坑群地质遗迹保护范围和内容、地质遗迹保护区的管理、地质遗迹保护、法律责任等进行了规范。目前,我市先后承办了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培训会和第二十二届全国洞穴学术会议暨陕西汉中天坑群现场研讨会,《中国国家地理》对汉中天坑群进行了探秘,5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汉中天坑》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
 
 打造经济活力之美
——陕西最美城市的关键要义

2016年以来,在城固江湾扶贫产业园建设现场、洋县有机红薯种植示范基地及仓储施工现场、宁强青木川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创建现场……一批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彰显了汉中经济发展的活力和追赶超越的激情。
市委书记王建军指出:“重点项目建设是实现追赶超越、后来居上的生命线,要强化项目拉动,鼓足追赶超越、建设‘三市’干劲,做到高起点谋划项目、高效率推进项目、全方位优化环境。”
通过整合产业发展资源要素、营造公平发展环境、优化服务举措等,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汉中的发展潜力和经济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和激发河童之夏。2017年,全市经济发展实现“满堂红”,共安排重点项目304个,总投资5522.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54.7亿元,完成投资712.5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8.83%。其中143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640.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9.77%;61个新建项目已开工61个,开工率100%,完成投资7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1.18%,100个前期项目有序推进。这保证了我市多项经济指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在全省追赶超越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一。
 
2017年底,西成客专的建成投运,加快了汉中融入“西三角”经济圈的速度。汉中机场扩建前期工作全面启动,新开通汉中至兰州、海口2条航线,通航城市达到11个。津汉、通汉合作全面深化,落实2017年津陕对口协作资金1.01亿元,启动实施生态环境、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社会事业、经贸交流等5类13个项目;落实苏陕合作战略协议,筛选确定协作项目402个,五年帮扶协作资金3.92亿元。发改招商蹄疾步稳,成功举办“汉中—南通经贸合作项目推介洽谈会”,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4个、总投资48.11亿元。
  近几年来,尽管汉中保持着稳定高速增长,然而追赶超越,依然是汉中这个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头等大事。
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和资源开发,使得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除了汉台区以外,其余区县都是贫困县,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汉中城乡居民收入偏低,贫困人口依然较多,导致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面对压力,市委、市政府主动适应新常态,紧紧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强市、陕西最美城市”目标,积极推进“四向融入”,牢牢把握“追赶超越、绿色循环、转型升级”主基调,坚持“循环发展”理念。
市委副书记、市长方红卫指出:“要更加注重把追赶超越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升发展的整体素质、综合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为破除传统产业新城发展通常遭遇的问题,实现真正的产城融合,我市大力优化投资、融资环境,一方面完善各类园区基础设施,采取政府规划引导、市场运作、业主经营、社会参与等方式,吸纳各类资金和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加快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和配套水平。加快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对当年竣工的标准厂房,经验收合格并报市县政府批准同意,按竣工面积给予投资者一次性建设补贴。另一方面构建“孵化+创投”的创业创新模式,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汉中实施行动方案,以23个重点产业领域五年行动计划为指引,推动重点工业领域提质增效杉木纯子。加快与陕西理工大学共同设立汉中市绿色循环经济研究院,提升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养老养生产业,深化服务业与制造业、生态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军民融合,支持陕飞加快民用产品开发,壮大航空装备制造产业,打造国家级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同时,坚持“做大存量、做优增量”并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序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和“十大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转变,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坚持“军转民”“民参军”双向推动,重点扶持航空智慧新城陕飞公司和零组件公司快速扩能,打造中国最大零组件生产基地;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推动金汉汽车公司新能源汽车扩能改造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支持中烟汉中公司扩产促销调结构,做大做强自有公主品牌,成功实现“公主牌”香烟复产上市。加快推进天坑地质遗迹保护利用、大熊猫国家公园等项目前期工作,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稳步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打造社会和谐之美
——陕西最美城市的实质要义

在天汉大地,和谐是全社会群策群力,奋勇争先,积极投身“三市”建设,努力实现追赶超越的底气和优势。
实施“放管服”改革,让公共服务更加贴近群众。今年以来,汉中大力推行包括行政审批在内的“五张清单”管理制度,编制并公开市县镇三级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市级44个部门保留行政权力事项3508项,分类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制度112项。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建立随机抽查“一单两库”,确定市级《随机抽查事项清单》。进一步梳理规范行政许可中介服务和公共服务事项,实行清单管理,保留市级部门行政许可中介服务事项19项、公共服务事项110项。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对群众和企业在办事创业过程中涉及的盖章和证明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取消盖章和证明事项12项。2013年以来,市级行政审批事项从520项精简到197项,累计精简323项,精简率达62.1%。
审批程序的简化、监督制度的优化、盖章证明的清理,让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彻底成为历史,让过去藏污纳垢的阴暗角落彻底暴露在聚光灯下,真正做到了把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
家住宁强的王先生在城边的镇子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想办个合作社法人登记证,把相关资料提供给政务服务中心才3天就接到电话,政务中心通知他去取证。
这样的场景在汉中已经屡见不鲜。随着登记制度的改革,把“先证后照”变为“先照后证”,工商登记226项前置审批仅保留33项,后置审批事项减为252项,企业登记注册由过去5个工作日缩短到3个工作日,中心城区个体户办照基本做到了立等可取,全市在册市场主体累计达16.41万户,扣除注销因素后,比改革前净增117%。改注册资本实缴制为认缴登记制,降低创业资金门槛,目前内资企业注册资本总额达1770.69亿元,比改革前(2013年底为754.8亿元)增长了134.59%。延伸企业注册服务触角,与各大商业银行合作,全市共有80个银行网点可直接受理企业登记注册资料。推行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实现了通过互联网和手机微信均可办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足不出户就能领取营业执照的目标。强化失信联合惩戒,累计列入异常名录企业4051户,标注异常状态个体工商户3628户,依法吊销名存实亡企业3582户。
全市大力推进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和“互联网+政务服务”运行模式,建立网上联审联批系统,实现了入驻单位审批流程横向联网,市、县(区)行政服务中心各类审批信息纵向贯通和服务效能联网在线监察。积极推进市级行政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整合市级部门行政审批职能,推行“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去年年底前实现市级行政审批事项部门内向一个科室集中、各部门审批事项向行政服务大厅集中、向电子政务平台集中的目标,政府行政服务效能得到全面提升。
“现在我们中心采用一站式办理模式,需要资料和程序一次性告知群众,并在显要位置张贴办理流程,只要办事人把资料提供齐全,符合办理条件的,我们中心均在3到5个工作日内办结,未能办结的也会直接电话通知办理人说明情况,”宁强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说:“中心开展的‘互联网+政务服务’运行模式,整合各个部门信息资源,能在网上系统内查到的信息,不需要群众再开证明,大大提高了办理效率,让群众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聚焦脱贫攻坚短板,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市委书记王建军多次强调,要持续深化思想认识,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标准不降、力度不减、措施不松,要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任务夏凡尼。
“我们村的路没有硬化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群众怨声载道,卖个猪仔、香菇啥的全靠人驮肩扛。现在好了,这么宽的水泥路卡车都能过,干啥都方便呀!”面对硬化好的村道王婉宁,宁强县巨亭镇流溪沟村党支部书记王汉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涌入巨亭镇,流溪沟村的道路硬化工程、曾家河村的人饮工程升级改造项目、龙岗坝村的低压改造项目……大批脱贫攻坚项目的实施,让巨亭镇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巨亭镇的变化,只是全市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民生的一个例证。据统计,2017年全市水、电、路等686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竣工617个,在建69个,完成投资5.9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00%。民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共争取社会领域中省预算内投资2亿元,支持教育现代化、医疗卫生、养老体系、文化旅游等领域项目36个,全年实施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类重点项目60个,总投资1096.8亿元,全年完成186.8亿元橄榄树简谱,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20%,民生基础得到持续巩固,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依托“12358”价格举报平台,不断提高价格监管工作水平,全年共受理价格举报事项275件,办结率、回复率均达100%。2017年全市累计收购粮食6.22亿斤、销售粮食5.82亿斤,有力维护了全市粮油市场和价格保持基本稳定。
一串串令人振奋的数字,展现的正是全市在大力实施脱贫攻坚时期,靶向精准、措施到位,全力以赴补齐制约农村脱贫致富“短板”的责任与担当。
稳步推进就业工作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去年以来,我市以通汉协作为契机,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就业扶贫相结合,以“‘一出一留’同兼顾、通汉两地同就业”为目标,在劳务输出、留守就业、保障服务、技能培训、人才支援等方面精准施策、精准发力,通汉两地人才支援和贫困人口就业增收的协作桥梁顺利“合龙”。
一方面积极发布各类企业用工信息,另一方面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动员劳动力外出务工。2017年全市组织了32场汉通招聘会,输出5800人到南通务工,其中贫困劳动力1038人。汉中南通人社局联合建立“定点定向培训就业基地”,开展“订单定向”6期749人辰巳ゆい,输送到南通企业上岗260人。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82.28万人(同比增长0.7%),创经济收入215.99亿元(同比增加23%),就业培训22.37万人(同比增1.6%),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09.7%、116.1%和108.2%。有组织输出17.06万人,就近就地转移就业21.11万人。开展技能培训781期38030人,创业培训135期4887人,培训后23924实现就业,2300人自主创业。通汉双方还积极探索“分段式、分层式”教学模式,安排学员在汉就读一至两年,再输送到南通市专业对口院校继续学习或选送优秀学员深造毕业,实现校校合作输送就业。加强在汉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每年选派教师去对口院校交流学习,提升我市职业教育水平。
“以前想要外出务工,没什么本事,出去了只能干体力活,钱也挣不了多少。”刚从南通务工归来的赵东明说:“去年务工前,我参加了镇上的技能培训班,老师手把手教我电焊,学成了还推荐我去相关的企业,现在成了技术工,工资增长了不少!”
为提升汉中贫困劳动力赴通创业、就业的能力和水平,在到岗后,南通市人社部门和相关企业按照不同岗位技能需求,采取“理论+实践”“课堂+操作”的方式进行针对性上岗技能培训,确保每个人都能掌握一种技能,为脱贫致富增添后劲。两地人社局还牵头联系南通工贸技师学院、南通职业大学、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赴汉中考察,并与汉中教育部门进行商谈,将与相关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为汉中贫困家庭孩子进行免费培训,培养一批新型职业技能人才。同时,苏陕扶贫协作资金每年将安排不少于400万元用于汉中组织、人社部门针对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和留守妇女就近就业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增强脱贫致富的能力。
不但如此,在外出务工人员出发前都安排一次免费体检,给每个人发放一定生活补助,务工人员到达南通后尽最大可能安排舒适住所,要求所属企业一律为劳动者缴纳“五险一金”,免费给他们提供被褥、毛巾、牙刷等生活必需品……《南通汉中劳务协作协议》中的条条款款,让更多外出务工人员看到了希望。
 打造生活幸福之美
——陕西最美城市的根本要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2017年,我市全力以赴打好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保卫战”、国家园林城市验收“攻坚战”、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巩固“总体战”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持久战”“四大战役”,以此作为建设陕西最美城市的有力抓手贾盛强姐姐,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及配套功能,提升城市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水平,增强市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从去年年初开始,全市严格对照新的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坚持薄弱环节整改提高,努力打造国家卫生城市升级版唐厚运。
拉网式排查城区所有“八小”经营单位证照标识,累计整治食品经营户3031户次;成立12个市场监管办公室,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充实到市场进行车辆、占道经营、乱摆乱放、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排查城区所有公厕、完善设施,加强垃圾中转站的卫生保洁,全年新建改建公厕35个、垃圾收集站19个;清理取缔占道、出店经营3.7万余起,流动窜卖1.8万余起;指导创建了全市第一批“健康食堂”4个,一江两岸和天汉文化公园两个健康主题公园建成投用……
通过一系列针对薄弱环节的整改提高,我市补齐了“八小”行业的卫生短板、集贸市场和便民市场的监管短板、环卫设施管理的短板、占道经营整治的短板、硬件建设欠账的短板、城乡环境脏乱差的短板、交通秩序混乱的短板、健康教育促进的短板、建筑工地整治的短板。通过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我市中心城区城市卫生面貌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改善民生、服务群众,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去年以来,我市围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加快推进相关重点项目建设,中心城区东出入口道路绿化改造提升工程、南郑县高速出口绿化项目竣工投用。对主要大街绿篱及行道树进行补植,补栽绿篱4500平方米、行道树500余株,完成316国道崔家沟至河东店5000余株水杉补植任务,城市北出入口转盘、天台路绿化改造和绿化带护栏安装工程全面完工。
在建设的同时杜玉波,综合整治也取得明显成效。中心城区全面统筹实施了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绿化提升、老旧小区环境整治,扮靓城市窗口、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达到了以绿治脏、以绿治乱、以绿治差的目的。绿地养管不断强化,组织专业力量集中清除主要干道绿化带死株死苗,清除枯枝败叶和垃圾杂草,并及时补植绿篱,确保不出现黄土裸露。同时,严肃查处各类毁绿事件,保护和巩固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
结合打造陕西最美城市目标,2017年,我市坚持高起点定位、高要求推进、高标准达标的总体要求,统筹推进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环保生态重点项目。
狠抓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铁腕推进治霾“1+10+2”专项行动和冬防期“1+6”百日攻坚行动。全市累计拆改燃煤锅炉995台1705蒸吨,中心城区关停搬离煤炭经营单位93家,淘汰“黄标车”1461辆。清理取缔“散乱污”企业159家,136家汽车喷漆单位完成有机废气治理亚拉那一卡,873家餐饮单位完成油烟污染治理。深入实施水环境整治,建立水源污染事故防范预警应急体系,中心城区新水源地建设步伐加快。加大土壤环境整治,以重污染工矿企业、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周边、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废弃物堆存场地等周边为重点,土壤修复试点项目稳步实施。
去年1月20日已顺利通过省模考核验收,目前待省政府正式发文命名,即将成为陕南唯一的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下一步待省模正式命名后我市还将全面开展国模创建工作。
城市文明程度与市民幸福指数息息相关。去年以来,我市深耕国家文明城市创建,使基层基础更加扎实稳固。创新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月”活动,分时段成功策划实施了诚信示范街打造、立足岗位学雷锋、追赶超越建“三市”、劳动竞赛、助力脱贫等系列活动,持续开展“图说我们的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成为城市风景线。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的,也是我市建设陕西最美城市的重要遵循。自2014年我市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中省总体部署,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真美汉中的重大举措,作为破解“环境不优”难题、建设陕西最美城市的关键一招,努力建设“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的农民幸福家园。
冬日暖阳下,漫步在城固县莲花池村新铺的柏油路上,整洁的街道两旁,新整饰的农户房屋精致典雅,新修的花坛中树木花草绿意央然,令人耳目一新。文化广场中,新安置了健身器材,一些村民正在进行健身活动,以“荷塘”为中心的观光园中,人们悠闲地漫步在观景道、凉亭、廊桥上,呈现出一派宁静祥和的现代乡村气息。
莲花池村是2017年新启动的美丽乡村建设市级示范村,它是市级示范村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截教玄龟。我市先后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和标准,按照“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县区为主、整合资源,示范带动、梯次推进”的工作思路,编制建设规划、整治农村环境、打造生态景观、挖掘乡村文化、配套设施服务、发展特色产业。2014年以来,每年启动20%的一般整治村建设,用5年时间把全市所有村全面整治建设一遍。2017年又启动了“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幸福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制定了到2018年底实现清洁乡村全覆盖,建成500个生态乡村、300个幸福乡村、50个美丽乡村的宏伟目标,构建了市级示范村、旅游精品村风景线为骨架、一般整治村为支撑,“四村”分类建设、逐级提档的美丽乡村建设大格局。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各县区农村环境整治,垃圾、污水及农业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脏乱差突出问题基本得到遏制;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打造了一批生态绿色景点景观,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挖掘乡村文化,建设文明家园,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明显改善。
?本期编辑:何宗习责编:吴天文 审核:王卫星
?投稿邮箱:919912426@qq.com
汉江之源 氐羌故里
宁强欢迎您

分类:全部文章 | 标签: | 查看:365
李若曦【美食】春天煲这几种粥,孩子长高少生病!-顺德文艺浪莎袜子【美文共享】雨巷深处-美文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