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凌云主题曲众人谈·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你对哪个剧目印象最深?-有染

2015年04月03日

众人谈·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你对哪个剧目印象最深?-有染

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11月22日收官,这一届的艺术节历时35天,据官方统计,期间有来自63个国家和国内22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的万余名艺术工作者来沪,举办各类活动350项,参与观众多达500多万人次。以主版块为例,共计上演了45台剧目,此外还有“艺术天空”、“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和“艺术校园”等系列活动。
同样是来自官方的统计:对比去年数字,本届艺术节委约剧目从去年3台增加到今年6台、原创首演占比由往年30%提高到50%、成交意向增加约10%、观众参与人次增长25%。
那么,演艺市场的繁荣只有“数据”是不充分的,买单进剧场的观众也是构成的基础,也是剧场文化的温度所在。
他们是如何看待本届“艺术节”?他们心中印象最深的作品是哪些壮志凌云主题曲?
我们特意邀请了多位“好朋友”来聊一聊。他们有剧场从业者、有高校老师、有大学生、有普通白领……
大雨
《有染》主理人
N年“国际艺术节”观众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剧目以主版块部分为主
01
《海棠依旧》
今年艺术节一共看了4部作品,最喜欢的是《睡魔》,但是对我个人来说更有意义的是《海棠依旧》。我看过很多故宫南迁的故事,也真的很爱故宫文化。远程看着《海棠依旧》公演却去不了北京——这部戏从表演本身来看很一般,但意义很浓重,我喜欢它的舞美,喜欢后舞台那个一直虚实存在的民国款角楼。海峡一道隔两院,现在的我们要用机票才能拼凑一个完整的故宫。那曾经看似漫长的等待,现在却已是永恒的未来。
这部戏的海报在我朋友圈封面挂了2年,没想到最后在上海看到,唯有今年特别感谢艺术节,一结夙愿。
熊猫奈
爱打卡博物馆的剧场人
4年“国际艺术节”观众
02
四川话版《茶馆》
近两月我看戏犯困,此次艺术节四进剧场,看完了且没有睡着的四川话版《茶馆》,和看了不足十分钟即离席的《厄勒克特拉》,值得一说/骂。
四川话版加入序幕以倒叙首尾呼应,结尾添了小高潮。刘麻子死后加的“人血馒头”戏如神来之笔。其余几乎都依照原本,六爷工笔细描。老舍先生的文本切换成四川话演绎,按照语言习惯做了调整,数来宝也换了金钱板,毫无违和感。

四川话版《茶馆》
四川人艺的演员们大体很稳,第三幕中配角始有夸张之嫌,表演方面并无惊喜。若要比较,自是人艺老版的演技纯熟老道,人物更加鲜活。从第一幕到第三幕,舞台从茶馆实景渐渐变成四面纯白,演员多数时候也并不下场,让人想起《樱桃园》,还是那个布局工整的六爷,但台上拓宽加深了调度区域,层次更丰富。来回变换的椅子,伙计手中飞转的抹布,都能看出《茶馆》中人间烟火被精准控制的火候。形与质相得益彰,耐看。期待《哈姆雷特》。

四川话版《茶馆》
《厄勒克特拉》我看不完,评价未必客观全面皇家反千组,但已经无法控制吐槽的愿望。仅看的这前十分钟是真反感,典型的以“当代”为名的故弄玄虚、不知所谓的行为艺术现场,开演前在剧院大厅还有秀,如果目的只是博人眼球安庆十中,令观众感到新奇,那么不妨叫做“杂技”。
自然,技巧玩到一定美学高度也成大师,像罗伯特·威尔逊人生礼赞,而陈旧的毫无意义的冒犯观众的手法,配上上话青年演员们背离人物又意图不明的舞台腔花式背台词,是真·非主流。科班学生作业级的表演,在上话今年的阿加莎系列、《糊涂戏班》之流中随处可见,且看票房再撑几年。另,上话是只有中外合作的项目才有非实景舞台吗?
阿吉奥
剧场工作者
4年“国际艺术节”观众
03
《睡魔》
本次艺术节我一共观看了五部作品,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睡魔》。
首先,舞台效果非常酷炫,各种大型装置出现在同一场次,加上和音效的配合严丝合缝,还要迅速换场,实属不易,剧组也是really用心了,给人一种把电影场景搬到现场的体验。
另外,整场的音乐和歌曲也很好听,特别很喜欢女演员低沉的声线,很好的渲染了气氛。

《睡魔》
最后,乐队现场伴奏也是很大的加分项,现场演奏的感染力绝非录制伴奏所能企及的。而且尽管乐池的光线并不明亮,但偶尔瞥到乐手投入演奏的身影也让人很受感染。
总而言之,所谓视听盛宴,最佳典范应该就是《睡魔》的样子吧致命性骚扰。
Joys Li
一个三十岁的小姑娘
5年“国际艺术节”观众
04
《海棠依旧》
第20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刚刚结束,粗略算了一下,大大小小也看了十部左右作品,主要是戏剧和舞蹈类。印象颇深的《俄狄浦斯》、《睡魔》、《茶馆》、《陌生人》等等,都引起周围的众多讨论。我这里想谈的,却是一部特殊的作品,故宫博物院出品的《海棠依旧》。
故事通过一个老故宫人家庭的聚散离合丹巴旺姆,讲述故宫国宝南迁之路的曲折经历夏乾良。在宏大历史叙事下,落笔个体命运的沉心之航海图浮,折射故宫人的使命传承与家国情怀,由小见大夺爱夫君,其实是很有能量的设定。

《海棠依旧》
舞美一看就是专业团队精心设计,吊装、轨道、大景片、大投影、实景道具,不一而足。到底是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想来投入不少,也确是一部花心思的作品。但是,比较大的问题却是,在这一台豪华布景之下,演员的表演却有些“过”,情绪强烈,浓墨重彩少先队出旗曲,不乏声嘶力竭的呼喊,说实话会有“过犹不及”之感。
并非求全责备,因为谢幕时我们知道,从编剧到所有演员都是故宫博物院普通在职工作人员。平心而论,他们能完成这样一台演出,定然付出了太多的努力,经过非常多的辛苦。但是,一定要将未受专业训练的素人演员硬拗出“话剧腔”十足的表演方式,总会觉得有些违和与拧巴。

《海棠依旧》
如果以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来衡量作品,《海棠依旧》的特殊性在于,除去故事之外敖汉吧,“故宫人演故宫事”本身就是内容的有机部分。那么用怎样的形式来更加自然和恰当地表现,让非职业的演员扬长避短,让他们真诚的态度和真实的故事相得益彰,而不要过多的呐喊、堆砌与铺张,可能会有不同的质感。
我倒宁可看到哪怕生涩但是更加质朴、自然、亲切的叙述和呈现,淡化刻意与雕琢,因为这种“真人演真事”的制作方式本来就有真诚与信仰为底色,足以让人动容,而过多的“专业”观念和要求当阳教育网,反而有画蛇添足之感。

《海棠依旧》
作为普通观众,我对《海棠依旧》的团队尤其是演职人员的努力与诚意满怀敬意,同时也期待看到更多此类作品出现。但是就如何将这样的特殊作品更好地在舞台上呈现,或许可以有其他的考虑。
李然
上海外国语大学飞那儿剧团
2年“国际艺术节”观众
05
《陌生人》
现代舞大师阿库?汉姆新作《陌生人》讲述了一位印度雇佣军在遭遇战争炮击后进入无人之梦的经历,以此纪念在一战中参战并客死异乡,在历史与文化中被逐渐遗忘的每一个“陌生人”。

《陌生人》
与一般纪念战争题材的作品不同,大师将目光自觉聚焦在一战中的殖民地士兵身上,正是源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血液里流淌着的孟加拉记忆、穆斯林的宗教背景与西方文化环境的多元碰撞与融合,促使着他具有了开放性视野、多元文化观念和独特的“世界眼光”。
作品在文化角度上消除、弥补了历史语境中被西方主流叙事所遮蔽的“视差”,促使着观众在更深更广之处对这段战争历史进行了重新审视,提升了作品的历史文化价值。

《陌生人》
作品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样和兼容。将印度传统卡塔克舞和现代舞进行了多变结合,使得作品充分体现出印度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的适应与同化的能力。艺术家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之间,在全球现代性的矛盾冲突中,通过舞蹈对主体社会身份作出了选择与认同,也由此延展出独树一帜的舞蹈风格和动作语汇。
《陌生人》用世界眼光、民族精神、当代表达书写了一段即将被遗忘的历史,道出了一个关于战争、人性、民族、融合的故事,蕴藏着对人类过去、今天与未来的无尽思考。
邓佳
上海外国语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2年“国际艺术节”观众
06
《智者》
十月初刚在纽约看了Hamilton和Then she fell,回国后又撞上了上海国际艺术节。虽然已在吃土边缘徘徊,但在美好肉体的强烈召唤下,仍毅然将四台大师级的演出收入囊中。只能感慨,值得!
出于对美好肉体的热爱,四台作品,舞蹈占了三台。其中,最想向全世界安利的是哥德堡剧院舞团带来的《智者》。近一个小时的舞蹈,时而机械时而流转,时而规整时而疯狂,时而近乎绝望时而仿佛又有了光。人、线、面,不断重新构建。我感受到如《1984》中描绘的压迫,却又看见突破有限趋向无穷的自由未来。
“太棒了!”这三个字远不足以表达我对这个作品的喜爱,但看完的瞬间被完全震懵的我也只能用这三个字向创作者们致敬。
Y.Chen
渴望拥有柔软身段的硬核女律师
5年“国际艺术节”观众
07
《聊斋》
这次上海国际艺术节去看了林奕华的舞台剧《聊斋》,主演阵容里有张艾嘉和王耀庆,两位的表现着实过瘾!
林奕华的《聊斋》是从蒲松龄的版本中解构出来的,把那么多妖魔鬼怪的故事投射到一对现代男女身上。

《聊斋》
王耀庆饰演的蒲先生是一个被困在酒店里的中阴身,他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只知道自己在梦境里不断惦记着他这辈子最爱的女人——前妻胡小姐(张艾嘉饰),而胡小姐在与蒲先生的婚姻里,忍受着蒲先生种种“不愿意长大”的行为,谁知两人的孩子意外地胎死腹中,成了压死这段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

《聊斋》
男与女,爱与恨,卢驭龙痴与缠,舞台剧《聊斋》把人在感情中种种扭曲的欲望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唏嘘,如果我们能直接把真心展现给别人看,我们的感情就能变得更好吗?但是感情球衫堂,也有它的时机。
另外,舞台剧《聊斋》的灯光与多媒体展现方式也相当用心,林奕华导演把许多欧洲现代戏剧中的元素运用进来,让观众们体验更加独特。而舞台剧其余的演员们,都和林奕华导演合作过多次,他们默契的表演让这部戏 “非常林奕华”!
Bonnie
一个不停穿梭在流行与文化中的人
3年“国际艺术节”观众
08
《素女与魃》
本次艺术节,我看了十一个剧目,其中有三场舞蹈梦在燃烧,一场音乐会,七场戏剧(《俄狄浦斯》、《厄勒克特拉》、《于无声处》、《皆大欢喜》、《茶馆》、《素女与魃》、《木板上的画》),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新编越剧《素女与魃》。

《素女与魃》
在此之前,我接触的戏曲仅限于京剧、昆曲以及梨园戏,还尚未看过以“女小生”为特色的越剧,然而《素女与魃》却以极富现代意味的剧情、现代却不失意趣的舞美(灯光太过华丽,是为缺憾)、和精湛的表演(不过武戏还得下功夫),描写了神(人)对天性的超越,在整体上营造出了一种堪与古希腊悲剧相媲美的崇高之感,令人叹为观止,我觉得,这出戏在某种程度上给出了一个传统戏曲如何适应当下的可能:在最根本的叙事上,用古老的题材和人物来讨论具有现代意义的主题,以抽象的神来写具象的人。

《素女与魃》
乌冬
方大宝的好朋友
2年“国际艺术节”观众
09
《记忆深处》
恰巧是本届国际艺术节学生观剧团成员,所以有机会挑选几部有兴趣的戏。评弹因为涉及不深,因此不敢妄自评论《蒋月泉》,主要还是聚焦在舞台剧上。

《蒋月泉》
何念导演的《最后一头战象》中规中矩,战马团队并没有帮助到“道具战象”的舞台表现,显得些许粗糙和生硬。群舞的编排上也差强人意,最终邀请观众上台参与演出的做法打破了原本建立好的情感氛围,险些沦为爆笑场。虽说方面的舞美和表演可圈可点,却没有弥补最后在“编”“导”方面的失败,是一部优缺点都十分明显的戏。
另一方面是舞剧《记忆深处》,原本以为会是唐诗逸的个人秀高杨一莎,但是没有想到群舞的演绎也同样精彩,编舞流畅,尤其是大规模的群舞表现完全是加分项,有多次让人忍不住头皮发麻。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南京百姓”从舞台上一个接着一个跳下去的场面。虽未曾经历过当时南京,但群体记忆和人类对生命的本源情感,还是让我几近落泪黄玉郎黎姿。眼前不断浮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的那些雕像,悲愤和刺痛感从头到尾。

《记忆深处》
在本次艺术节所看不多的戏中,《记忆深处》着实打动了我。
吕学平
97年,渣男,毁誉参半
头年“国际艺术节”观众
10
《陌生人》
?在我的观演经历中,鲜少遇到本届艺术节《陌生人》这样令我深受震撼的作品。虽然整部作品主要是阿库·汉姆的独舞,但其充满情绪张力的表演和舞台氛围的整体营造始终将我的注意力紧紧抓牢,丝毫不显单调先相先。开场的卡塔克舞将我的思绪带到传统的印度;中间随着阿库·汉姆身体的扭曲、翻滚,让人切身体会到士兵个体的迷惘、痛苦、挣扎;结尾,当硝烟散尽,弥撒响起,为战争中逝去的灵魂致一曲挽歌,松果颗颗滚落,仿佛历史洪流中被裹挟而去的那些渺小个体,令人无尽唏嘘。在我看来,艺术表现形式固然重要,但真正赋予作品力量的仍是主题深度。
《陌生人》不仅关注了战争中的少数族群,关注了被历史埋没的个体,亦从宏观的角度反思了暴力。阿库·汉姆选择这样的创作主题来为自己的舞蹈表演生涯画上句号,体现出了一位艺术家对于人类的严肃思考,不负大师之名。?
Warming
伪文艺中年一枚
6年“国际艺术节”观众
-劇終-
本文图片由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
授权使用
有染·与美好发生关系
舞 台|艺 文|悦 音|映 像
more:
漫笔|从罗伯特·威尔逊的质感,到《睡魔》的保守与舒适
从《睡魔》看罗伯特?威尔逊作品的表演性
由《厄勒克特拉》说起 | 当代,为什么还需要希腊“悲剧”
评·NYCB《巴兰钦之夜》|何谓“巴兰钦”,回到原点看经典
众人谈:“北小京,你究竟怎么了?”
反思根深叶茂的俄罗斯戏剧文化,写在莫斯科戏剧艺术大学游学后
专访·王亚彬聊《繁花尽落的青春》|我想呈现从未有过的舞蹈段落
- 灵 魂 编 辑 部 -
执行编辑:Cassie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责任编辑:Paula & Cheers
主编:许安琪&阿秋

分类:全部文章 | 标签: | 查看:388
一起走过的日子简谱优客商城使用指南(会员篇)-铸健康美丽之源创业导航南极哥斯拉传奇贵州双飞6日游带全陪-渭南中游国际旅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