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投瑞银核心会学习的人都是有捷径的-MBA智库商学苑
2016年06月02日会学习的人都是有捷径的-MBA智库商学苑
文 / 张良计
来源 / 张良计(ID:zhang_liangj)
2018年,Boy 想和大家聊聊“学习”徐宥箴。
最近有不少读者告诉我,自己在工作之余买了大量的学习课程,也加入了许多知识社群,但依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今天我想把“学习”这件事单独拎出来聊,和各位分享一些我的经验和思考。
为了系统说明这个问题,Boy 用“树”来做比喻,如下图所示:
我们学习知识的过程,道姑妙妙和树木的生长发育很像。
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底层,分界点和上层。
在学习底层,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的输入体系。
开启任何一段学习的时候,知识就如同散落在土壤中的养分,散乱混杂,不成系统。而输入体系,就是大树伸出的根茎。它们决定了吸收哪些知识,以及如何去吸收这些知识。
一个完整的知识输入体系爱的人间歌曲,能让零散的知识点互相找到因果位置,形成缜密逻辑,最后自圆其说。
这也正是传统的学校,书本,教材以及市面上大多数在线学习产品正在做的事情。无论是以“得到”为代表的互联网知识分享平台,还是各种商学院课堂,它们都在扮演“根茎”的角色,替我们精简总结出知识点,抽象成理论和模型,最后打包成“养分”喂给我们。
然而这里却有一个问题,学习并不是一个单向的“填充式”过程。同样的知识点,接受者的认知水平不同,最后的成效也大不相同。国投瑞银核心因为知识输入的体系比输入的知识本身更重要。
这很好理解。一个大学老师去和商学院的学生讲商品定价法则,肯定比去和街上卖蛋饼的阿姨讲要容易得多。但是纯阳真仙,你不能说卖蛋饼的阿姨就不懂商品定价的道理。
我在大学上市场营销课程时,老师就告诉我们,他家楼下卖蛋饼的阿姨都能熟练掌握商品定价法:
如果按照蛋饼的原材料,地段租金,设备损耗等成本来计算,最后再按一定比例加上利润,这样一个蛋饼可能定价5块钱。这叫成本定价法;
如果该地段周围其他卖蛋饼的,卖螺狮粉的或卖烤串的商品价格普遍在8-10块之间,阿姨在保持店铺风格和宣传差不多水平的情况下,一个蛋饼可能定价9块钱。这叫竞争定价法;
但如果这个蛋饼有美味独特的口感,新颖漂亮的包装,别具一格的制作手法,还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那么这个蛋饼可能定价20块钱。这叫品牌溢价定价法;
没学过营销学的阿姨,照样能从日常经营中总结出这些道理来。
在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知识的输入体系。同样的商品定价方法,可以有商学院式的学院派模型,也可以有老百姓的市井派道理。
学校、书本、课堂是一种输入体系,它帮助我们辨别,筛选和抽象出知识的理论模型,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知识灌输。
社会是另一种输入体系,它并不直接告诉我们结论,但却用实践和经历让我们体会和总结事物的运转规律,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知识吸取。
除此之外,还有在线课堂的体系,成人大学的体系,企业培训的体系,知识社群的体系等等。输入体系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不合适。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在开启一段学习之前,先想想哪种知识输入体系更适合自己。
习惯在课堂上跟随老师的指引来学习的人,碎片化的自助式学习可能就不适合;
喜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的人,对纯理论的东西可能就不感冒;
自主性差的人,需要强督促,放养式的学习可能就不起作用;
自主性强的人,喜欢自我摸索,过多的教导反而不如点到即止的启发。
这就像大树生长一样,树的根茎可以有无穷可能的伸展方式,我们要找到自己最舒服的那一种。
1
学习的分界点,是对知识的反思,而不是盲从。
还是以刚才卖蛋饼的阿姨为例。仅仅是知道了不同的商品定价方法,这离“把蛋饼店生意做得红火”之间,还有不小的距离。因为她没有接下去思考:
1. 什么时候该用成本定价法?什么时候该用竞争定价法?什么时候该用品牌溢价定价法?
2. 不同的定价方法之间,各自的条件和优劣势在哪里?
3. 如果选用成本定价法雪梨澳乡,资金应该主要投入在哪些方面?其他方法亦然。
4. 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是半年内回本,还是放长线钓大鱼,抑或是发展加盟商?
...
一个好问题,胜过十个答案。问题,就是对知识的反馈。
一个只会被动接受“知识”的人,就如同只会吸取养分,而不知道如何运用养分来生产能量的树根一样,很难有破土而出的那一天。
学习是双向的过程,光有输入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学会反思质疑,灵活变通,永远向前思考一步。
比如当你花了几十块钱在网上学了一套PPT制作方法,是直接拿里面的模版就出来用了,还是会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来做调整?
我曾经带过一个小朋友。有一次她做好一套方案发给我,一看就是用了网上的模版。虽然方案的美观度大大提高,但可读性却不强。后来我仔细观察,发现她把模版中的文字排版生搬硬套了过来桃运官途。比如在别人模版中只适合放20字左右的排版方式,在她的方案里居然填了100多个字。
再比如那位卖蛋饼的阿姨,知道了不同的商品定价方法,可自己应该选择哪一种?是否有第四种定价方法?想通了这些问题,才会不被“知识”所束缚,打开一片新天地。
学习知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想想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是没有经过思考地下九英里,就把学到的“知识”拿出来生搬硬套了?
还真不少。
前几年“大数据”很火的时候,很多人不把“云服务”、“社工库”这些词挂在嘴边,都不好意思出来打招呼。但大数据成立的基本条件有哪些?大数据的分析逻辑在哪里?大数据的“大”是如何去定义的?有大数据,那么有没有小数据?这些问题,甚少有人去深究。
再比如最近被讨论很多的比特币。很多人只看到了它一路暴涨的趋势,却很少有人去细想它的发行机制原理。无论是传统法币还是电子货币,它们都是支付手段,本身并不具备价值。而比特币没有发行主体、缺少监管的特征,对实体经济有什么冲击和影响?这些或许更值得我们去探究。
仅有知识的输入体系并不够,还要会对知识进行“更前一步的反思”,我们的认知和思想才能破土而出,肆意生长。
2
学习的上层,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再创造。
真正会学习的人,最后都是集大成者。
我在过去的文章里提过一个观点:学习知识和武侠过招很像。顶尖的高手,一定都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无招胜有招,遇敌则变,是最高的境界。
同样的,掌握了无数种思维方法,思考模型,分析手段,最后要将它们全部拆散,脑中空无一物。但一遇到具体问题,立马能对症下药,迅速找到解决之道。
如果说学习的底层,是借助合适的输入体系来汲取知识,然后反思和总结,为自己所用。那么到了学习的上层,就是让知识之间彼此互联,像生根发芽的枝叶一样,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适应调整,繁茂生长。
学习的最大快感,正是在这一阶段产生。
关于这一点,Boy 深有感触。
我之前在咨询公司工作的时候,学习了大量基础的逻辑思维方法。期间经历了痛苦的底层理解阶段天马栈桥,以及各种推翻重来的思考。好不容易学会了一些高效的思维模型红墨坊,却被老板告知说“不要被模板所束缚”。
如今每次写方案PPT,我都是现想现写。过去模板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套路,我把它们融会贯通在不同的项目里,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来呈现出不同的演示逻辑。
到现在我写了差不多三十万字的文章,里面所有的思维方法和模型我都是现想现画,没有任何参考。但基本的“抓住关键问题,建立逻辑联系,剥离干扰因素,呈现清晰结论”的内核,我始终谨记在心。
有了对现有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到了后期就是各种Freestyle 的再创造信城通。从这一刻开始,才会真正享受知识带来的愉悦快感。此时,“知识”已经脱离了原有的呈现形态,不再是一本书,几张模型图或一段语音,而是成为植根于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思考本能”。
这才是学习的终极形态。
而这也解释一个我在过去一直困惑不清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有些书很多人说好,但自己看了却毫无感觉?
答案是,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匹配同等水平的书籍来阅读。
有的书着重在具体的知识点和实操技能讲解上,比如《互联网运营方法论》。这更适合处于学习底层的人来阅读;
有的书围绕一个问题提出多种深入思考和可能性的探究,比如《定位》。这更适合处于学习分界点的人来阅读;
而有的书则已经将视野放在更上层,是得道之后的布道,比如凯文凯利的《失控》、《必然》。这更适合处于学习上层的人来阅读;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大学的时候看不懂杰克韦尔奇的《赢》,看不懂“数一数二”战略的现实意义,看不清书中描绘的如游戏一般的世界观。直到多年以后工作经历了种种,再反过头来细细琢磨,方才恍然大悟。
这给到我们的启示是,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势必要让自己先处于能够吸收这些知识的土壤之中。不要妄图一下子从繁盛的枝叶开始研究,而是回到地下,追本溯源。
以上就是Boy 对“学习”的一些思考小背篓简谱。最后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这个大树模型,总结一下:
1)学习的底层:
选择合适的知识输入系统。根据自己的经验,能力,背景,个性来匹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对知识的消化才能事半功倍。就像树木的根茎一样,选择自己最舒服的伸展方式来吸收知识。
2)学习的分界点:
学会质疑和反思,对所有接受的知识不要全盘相信,也不要全盘否认。秉承“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不断用问题去应对答案,用新的答案再去应对问题。这样才能不被知识所困住,破土而出。
3)学习的上层:
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忘掉定式和模式,创造自己的方式笑红颜歌曲。让自我的知识体系随着外界的变化而不断枝繁叶茂,肆意生长。
张良计,左手干货,右手鸡汤的真性情BOY
认识我之后
你比从前更优秀
▼
大鲵说
bigziben
选择正确,你的努力才有价值
长按二维码后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