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纺股份有限公司伊朗随笔(7)-天与地之间
2016年02月08日伊朗随笔(7)-天与地之间
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天与地之间”
2017年5月3日-1
伊朗 梅博特
鸽子塔
离开亚兹德向西北方向行驶一个来小时我们来到个叫做“梅博特”的小城,这小城里有点稀罕玩艺儿让我们开开眼界。
首先我们去的是一座圆柱体看似堡垒的建筑,导游莎拉说这是让鸽子躲避天敌的塔楼,16~17世纪萨法维王朝时期很时兴建造这种鸽子塔。
走进鸽子塔绝版空间,抬头仰望,蜂窝状的柱子足有三层楼那么高,塔身直径在15~25米左右,四周环形的墙上满是蜂窝结构,这样的设计是便于那些野鸽子在这里栖息,粪便顺当的掉落地面神机箭。
波斯人建这种鸽子塔的目的,既非拿鸽子当食品,也非广场鸽的栖养地,而是为了取鸽子粪便,一是将其作土壤肥料,二是作为软化皮革的添加剂。
我们参观的鸽子塔可同时容纳2.5万羽鸽子,为防止鸽子同时起飞产生的共振效应威胁塔身安全,设计师还专门用拱顶将塔内与外部围墙连接起来。
沿着周边的旋转楼梯能走向高处。
驴友们在鸽子塔里拍起了真人秀,其效果还真是与众不同呢。
据说时至今日,在伊朗农村还有很多的鸽子塔,几千年老祖宗留下的种田方法还在沿用。在伊朗我们吃到的西红柿、黄瓜的味道比咱这儿的浓郁许多,是否与使用有机肥料有关?尚不得而知,使用有机肥料种植的蔬菜,泽北荣治咱这儿有个时尚词儿叫做“有机绿色蔬菜”。
2017年5月3日-2
伊朗 梅博特
冰屋
除了鸽子塔,我们还去看了梅博特另一项稀罕玩艺儿,那就是所谓的“冰屋”。
这个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小城,人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不断积累出各种生活经验,这里地处戈壁滩,冬日里冰天冻地,夏日里炙烤难熬,于是人们想到要将冬日的冰块储存起来以备夏日降温使用。
导游带我们来到一片开阔的广场,只见那栋一百来米长,几十米宽的黄土建筑,十三个高高的拱型门墙两边对称,那拱型门墙是用黄土垒砌的,只有三个拱型墙下方开有小门供人进出,其中一扇拱型门墙位于建筑正中,我们便是从这扇门进入冰屋的。站在广场远处,可以看到建筑中间耸起一个宛如窝头的圆锥体,那是冰屋的穹顶。
建筑门前左右侧各有一个水池,当然,现在这水池是干涸的。
导游介绍说,冬日来临时,白天人们从边上的坎儿井里取水灌满水池,夜晚气温骤降将水结成冰块,人们将冰块切割后搬进冰屋储存。
当我们走进冰屋时就被那高大的圆锥体的屋顶所震慑,那是一个黄土垒成的圆锥体,直径估计得有50米左右,却看不到一根支柱,还真不知那年代的人是如何建造的,穹顶有通风眼,屋内的丁点光线全来自这小小的通风眼。
我们走在围绕土墙的小道上,中间就是一个硕大的碗状圆坑,深20多米光景,边上有阶梯通往坑底,深坑是土质的,能自然渗水,不用介绍,我们便知道这是储存冰块的大窖了。
在这古代极富创意的伟大建筑里,我们难道不应该合影留念吗?驴友们一排散开站好,用我那12mm的镜头,借着穹顶射下的微弱光线,调高感光度谋取皇叔,手持相机为大伙儿留下了这几张有弯顶、深坑,当然还有全体驴友的珍贵合影,岂不得意?
2017年5月3日-3
伊朗 梅博特
古代驿站
小城故事多宜良天气预报,梅博特还有古代驿站,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队驿站,从中可以窥测1800年来东西方物流、文化流的轨迹星罗棋布造句。
驿站大门的地上铺就的鹅卵石被蹭磨得锃亮,大门外是一条拱形长廊,长廊穹顶开有通风孔。
大门外墙建有拱形凹塘,那是最为廉价的铺位,马匹可拴于墙上的拴马圆环上,人就寝于凹塘宽敞的铺位上。
驿站内是个宽大的四合院,中间是一个供牲口饮用的水源坎儿井,供人引用的水源坎儿井建于另外一侧澄合网,客房及生活设施均建在四周的廊房内,与福建的“土楼”有点类似,不同的是,这里的古代驿站是方型、单层。
在驿站内闲逛的驴友猛然发现,位于驿站中央深处的那口坎儿井水能清晰地折射人影,兴起之下便在井口处蹁然起舞,我端坐于井口内的台阶上为她们不停的拍摄。
不知什么时候,身后坐上了三名伊朗帅哥要求与我合影,先用他们自己的手机疯拍一阵接着要求用我的手机自拍合影寒花葬志,哈哈无敌洋娃娃,我这老头还受到如此热捧这不是太有趣了?中国驴友走到哪都受伊朗人追捧,你看那位小王驴友被伊朗大妈簇拥着她的孩子合影,夫人钟妮应邀与织娘们合影。丝路上的中国人呵好受欢迎,好开心!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国之交在于民相通”呵。
2017年5月3日-4
伊朗 梅博特 古代驿站
驿站坎儿井水前的倩影
伊朗的地貌酷似新疆,戈壁滩上的小城,水自然宝贵。
坎儿井里的水流清澈见底,与新疆坎儿井稍有不同的是,伊朗人在坎儿井上多建有风塔,以保持通风提高水质。
驿站坎儿井的一泓清水前驴友翩翩起舞,她们的倩影全被我收入手机之中。
2017年5月3日-5
伊朗 梅博特
纳林古城堡
正午间,戈壁滩中的梅博特小城气温骤升,下车第一眼看到纳林古城堡在碎石铺就的广场尽头,它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堡,是伊斯兰时期前留下的最为经典的建筑之一,烈日热浪下的古堡,远看就像深得天地气韵的旋律一般矗立在一片黄土之中。
据说这座城堡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石榴城堡,最初是作为一个王朝的政治中心。整个城堡上下共分五层张玉嬿,由多个小城堡和瞭望台组成,最高的那座城堡是梅博特的制高点。
我爬上城堡边的城墙,眺望梅博特这座古城,满目黄土废墟,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油然而生,俯仰天地间古今沧桑之感直冲脑门而来,看着同伴们一个个走进那黄土垒起的拱门,仿佛她们走进时间通道穿越千年,去叩开那远古之门。
真的,旅游就是这样,当你站在历史实景前时,你会想入非非,会与风干的历史对话,至少,你的心灵常常会震颤。
2017年5月3日-6
伊朗 梅博特
砂砾上骑车的小男孩
古堡前的砂砾广场奴良滑瓢,游客们进了古堡,空荡荡的一片。
从另侧拍完城堡后转回,我和夫人见有一小红点从城堡的黄土坡上风驰般冲向满是砂砾的广场,待那小红点愈来愈近时,我和夫人看清了那是个小男孩,五六岁光景,头顶迷彩帽,戴着副墨镜,穿着红黑相间的运动衫裤,脚上拖着塑料拖鞋,小男孩骑行的是一辆红色自行车,小小的轱辘圈。
他在离我俩不远处拐了弯抢帽子交易,又向着城堡方向奋力驶去,如此反复的骑行,直把我和夫人看得目瞪口呆。
正午的太阳毒辣辣的,闲着都觉得难耐补锅法,骑着小轱辘自行车在砂砾中行驶,用力越大陷得越深,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这是常态,眼前这小男孩,若无其事,只见他一圈又一圈的在那里奋力骑行,似乎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热”,什么是“累”。
我俩环顾四周搜同新地址,希望看到家长的踪影,可是,什么也没见着。
直到孩子推着自行车走到墙边一个小圆顶的简易休息室门口,把车往边上一撂,走进屋内草原八月末,我俩跟着他往屋里瞧去,只见一位女士端坐在那儿,面露笑容……
2017年5月3日-7
伊朗 伊斯法罕
自由逛街两小时
去伊斯法罕这个伊朗第三大城市前,领队小金还让导游用伊朗语言说“伊斯法罕半天下”这句名言给大伙儿听,导游用本地话来说这句话很是押韵,好听!据说,若你能用本地语言说这句话,那你在伊斯法罕保管路路通。
“伊斯法罕”的原意是军队,这里曾是军队结集地。到了萨法维帝国时期(1501~1736年),伊斯法罕成为首都。当年萨法维帝国的版图东起呼罗珊,西至幼发拉底河,北抵卡拉库姆沙漠与咸海,南达波斯湾与阿拉伯海,囊括伊朗全境,伊拉克大部,高加索部分,土库曼斯坦,阿富汗西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在阿巴斯一世时期版图扩至库尔德斯坦、土耳其东部的迪亚巴克尔。试想一门三父子,拥有如此辽阔疆域国度的首都,用“半天下”来形容似乎还是个谦虚的称呼吧。
抵达伊斯法罕后,因观看著名的三十三孔桥的行程安排在傍晚,领队便放假两个小时自由活动。我们夫妇与小王小马两位上海姑娘结伴逛街去了。
从设拉子开始,我们的日子就一下子被拉回到公元前五百年前,路上总想起“文化苦旅”这个词来,满目的黄土,脚踩着废墟,言必称“波斯”,处处是王朝,如今走在伊斯法罕的街上,不见了黄土和废墟,忘掉了波斯与王朝,取而代之的是时尚与现代,犹如春风拂面般的惬意。建筑不再是黄土干打垒起,而是颇有韵律感的时尚地标,街边的围墙上的彩绘幽默有趣纵欲情海,惹得两位姑娘不时上前合影,人行道上的电话亭,天桥边的自动扶梯,以及到处的银行ATM机,这些让我们意外的东西实在太多,像是被制裁了那么多年的国度吗?
看看商店吧,琳琅满目的商品,好客的店主热情的招呼着客人。华纺股份有限公司停在路边的出租车司机看着我们这些外国人正露出友善的微笑。四个人东游西逛,看这看那,有两位英语流利的姑娘在,就不怕与人交谈。不知咋搞的,逛街的时间就像溜了似的,霎时两小时就没了,于是三步并作二步,旋风般的赶回酒店。
晚上我们去参观了建于1602年,全长298米,有33座拱门的大桥樊奕敏,号称“三十三孔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