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集封面图片伊笑:中国首都-唐韵音画
2015年07月13日伊笑:中国首都-唐韵音画
文/伊笑
半个月前雄县教育局,我驻足停留的——北京,这天匆匆走过,穿过城区,奔往长途汽车站。在这里我们歇一歇脚步,从一个侧面看看北京,中国首都。
北京的地貌形成大概在一亿年前,中国东部发生了强烈的地壳构造运动,太行山以西抬升,太行山以东下降,奠定了北京地貌雏形同福三队。在往前推十几亿年前,也是一片海水。
古人如此描述了北京城,《观河令》是这样写的,“李三太子奋乾坤,苦海换幽州。万年沧海,何知曾难渡。玉珠忽落人间,但渤湾,太行相护。天设地造,仙人独眷顾。”又一篇《日下旧闻考》写到“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此地的重要性。北京的演变过程堪为波澜壮阔,悠久留长,以其名称就可以了解读懂北京。
据文献可记载的,蓟城是北京的前身,燕国的国都;幽州之名源于九州之一,两汉、魏、晋、唐代都设立过北京为幽州;涿郡是汉时期的地名;燕都因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争霸时曾有燕国,上面提到的燕国是周武王时代的燕国;日下的由来颇为讲究,诗云:“忘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幽都之名是来自唐代在此设县,辽设立了府;燕京这一别称想必都知道,其由来就不详了,唐肃宗时有个史明思的人自称燕帝,故更名为燕京;春明源于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春明门,北京成为了首都曾经使用过一段时间;京城其称号还是源于唐朝,长安做首都时为京城,北京成为首都也沿用了称号;南京是辽设立的一个陪都,又称燕京;燕山,北宋、金联合攻打辽,打进了南京,又称燕京,燕京回到了北宋,北宋改为燕山;中都,宋宣和六年,金人南下,占领了宋的燕山,随后迁都于此,改其为中都,设立了大兴府,就是现在的朝阳、东城、崇文,以及大兴东部;大都,元代定都时的称谓,以金的离宫为中心重新建起一座新城,离宫就是现在的北海、中南海这一方位,有人又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意为汗城,即可汗居住的地方;北平,明代朱元璋灭掉元,寻问众人是否可以在此建都,很多人都不同意,说是龙脉以尽,为了自己的功绩,或是祈福平安,改为北平。北京,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即位后,迁都北平,召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这一称谓才算真正确立,北京的建筑格局一直沿用至大清朝、民国时期。
北京的建筑格局起于元代,公元13世纪,北方的蒙古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1215年侵毁金中都,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计划迁都,选址金中都,这是从军事和政治的考虑,进可以掌控全国,退可以遁走漠北。
自秦朝以后,北京这个地方都是被分封的小国都城或城区,小有建设大运河驾校,直到金代成为了政治、权利中心,才有了庞大的建筑规模,不过光景短暂,朝代更迭,由于金朝腐败,原本朝拜金国的蒙古强大起来,成吉思汗便把一切都焚毁了,可惜他看不上这里,但是他的孙子忽必烈迁都了,迁到了北京,定为大都,国号元。
虽然成吉思汗如此惨烈,还是留下了许多遗迹,比如北海、香山、玉泉山、钓鱼台、卢沟桥等等尚存。
元朝的城都是先规划后建设,因此相当规整。长方形体,皇城外围十一个门,同时四合院与胡同逐渐形成,造就了北京文化底蕴,独一无二的城市布局。
如若城门楼子、四合院、胡同都消失不见了,那么北京也就不是北京了。保存比较完好的四合院以及胡同吉原哀歌,也只能是故宫、后海那一区域,但也是残破的了。明清两代只是让四合院更加具有可居住性轰天皇家将,多出了几条胡同,多造了几个城门楼子。
四合院是北方住宅的传统方式,四面为房子,中间是院落,坐北朝南全天获得阳光普照,此格局相当雅致,高大围墙之内就是一王国。
元朝建都时期,四合院与宫殿、城门、官府一同建设,街道、胡同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建筑群。据元末的《析津志》记,“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都是笔直的大街、小巷、胡同,此端可见彼端,此门可由街道远望彼门。大街宽应该在36至38米,元朝一步等于1米5左右,胡同的宽度仅为8米左右。今东西长安街以北的街道,因在元大都主城和明北京主城内,现仍保留着街道格局。胡同在蒙语中“水井”,以水而居之意。
那么主城区之外的贫民区就没有这么讲究了,形成的格局因地而异,胡同曲折深幽之境,陆雨棠小巷浅而直达主路。
元朝的城门在明朝有很大的改动,名称也都换了,只有四合院和胡同只增末减。从一组数据可见分晓,元朝413条胡同,明朝约有1170条胡同,清朝以达2077条,据1986年官方资料,包括自然村,十个区域的统计显示6千多条胡同。
北京的胡同以及四合院逐年的消失,名存实亡,更多的是名字也跟着消亡了,我们只能感慨着说,再见吧,胡同!再见吧,老北京!使人怅望低徊,那些幸免于难的也有凄凉悲鸣之音了,古槐孤伶伶的伫立无奈的哀叹,经历了历史长河的奔流依然如故的韵味陶然,使之感受一个伤痕累累的北京。
多年之后,我才有幸走过保留下来的胡同,以东长安街菖蒲河为起点,走过南河沿大街小巷,转到景山公园,路过北海公园,从恭俭胡同穿出到达地安门西大街,在往前走就是前海,在走就是后海了,所谓的什刹海,在走就是西海了,出了西海就是德胜门了。所谓的这些门又有几个保留下来了呢侣皓喆,让我们来看看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的北京城门。
说到城门就不得不说城墙了,城墙是连接城门楼的,起着防御的作用,人们在其内生活,简单一点就是一个大的四合院赢点生活卡,一个跨院又一个跨院,依据身份地位分散的住开去。皇宫的建筑格局和四合院的方位是一样的,坐北朝南。
元大都是十一座城门,寓意三头六臂两足的哪吒,带有神话色彩守护神,皇城内是四座城门。而到了明朝朱棣明成祖建造皇宫时,基本上是在元大都皇宫的基础上进行的。以至于拆除了元大都,北城墙向里推进3公里左右,废止元大都东西城墙最北光熙门、肃清门,正北安贞门、健德门。
那么在元大都的废墟之上,明朝又建筑了新的北京城,却留住了元代被汉化的影子,而我们今天……还有什么?清朝延续了明朝的制度以及建筑,只是改动了一下城门的名称。全城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组建。宫城指的就是今天的故宫,原紫禁城,南北城墙长约960米,东西约760米,城外护城河宽52米,每一个角都有一个角楼,开四座城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海王星战士。其余为龙脉口四门,中华门,端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黄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肽能,西安门。内城九门,正阳门,崇文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外城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刘黑七,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还有四个城门是在民国时期为了交通方便,城墙上开一个口,简单的装一个门,为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水关门,这也打开了拆除的开始。最严重的破坏既不是民国战乱,也不是抗日战争,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却在今天的我们,为着浮华,其背后是无尽文化的蹂躏。留下那些在战乱中得幸保留下来的历史使命,大概是碍了权利的眼,为了图一时痛快,也为了图一时简洁大气的肚量,只要想的到拆的觉不妥协,一股作气的拆个干净,今天只留个名字让人追思。
无论在元、明、清城门的名字叫做什么,我们依然如故的了解这些城门的来历,以及城墙的作用。整个北京的内城东西长6650米,南北长5350米,外城东西长7950米,南北长310米,内外城总垛口数207725个,垛下炮眼12602个,上下城门都设有马道,城墙上也是有马道的。民国时期只是改了一下名字,其作用渐退。直到解放前夕内城基本上还是完好无缺的,外城的面貌是无损的,作文集封面图片甚至和平解放北平也是以古都完整性为条件之一的,然而在和平年代受到了摧毁性拆除,对于古都的保护漠以重视。
傅作义将军考虑到古都文化遗产保护,无条件投降了,其后梁思成先生和建筑学家陈占祥先生建议旧城外另辟新区,欲与保护旧城这座博物馆,可惜被否定,因此也被打成右派。决策者们没有听从学者忠告,从1952年,北京外城城墙拆除工作开始,1958外城城墙以及城门、角楼全部拆除出轨幻想,内城城墙也消失了一半。
1952年拆除龙脉口长安左门、长安右门,朝阳门、阜成门1953年被拆除,1954年中轴线上的地安门、中华门一并拆除,1956年中轴线上北上门被拆除,距离故宫最近的城门,位于故宫、禁苑之间,1957年中轴线上最南端的永定门拆除,2004年复建,1965年拆除东直门城楼,1969年将西直门城楼拆除。就这样寻找借口马不停蹄的拆,迄今残存的还有吗?我能说是复建吗西部酒城?以失古存风雨。
老北京消失了,我们的情怀却不熄,踏着模糊的影子追寻老北京的记忆,翻阅人们对老北京痛惜的笔记,对每一座城门,每一条胡同,一座座四合院,厚重城墙的纪录,只是怅然叹息一声,只是希望人们不要丢掉老北京的模样。
我犹如走在深冬的一场若干日仍被雪封冻的茂密丛林间一条延伸至何处的小路,冰冻的路面上谨慎行走着,唯恐滑倒不堪忍受,孱弱的阳光仅仅只是象征意义的照晒,也只是这仅仅象征意义的照晒,整片丛林便滴起了水,清晰的一滴滴的滴落,回荡在心底,静寂的乐声默默奏响,这是一声声哀怨,还是一声声惊叹,只是泪眼望向空洞的苍穹,不甘心的听着,什么也做不到,可我依然不甘心。
德胜门箭楼就是一个力度佐证,1979年拟拆除,在有关领导权利的压迫下得以保留浮沉子,这也是给中国权利遗留下来的诟病唐运动,权利大于一切。大概西安能以保存其完整性也得予于此,1983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复,维护了一部无文字史书尊严。如果北京当年如此是的,我们就没有遗憾而言了!老北京是我们一代又一代心中的痛!不可言,只是血泪的流淌。
这一切都将是奢谈了,一座新的城伫立起来,商业化的趋势以迅雷之势振开人们的脑海,眼前一片片灿烂炫目夺人眼球。
高楼、商业街、金钱撕裂了人们的欲望,漏出本真面目,仰望西方世界之星空,要成为一个时尚的人,紧跟潮流的人,与世界接轨的人,虚伪、迷失了自己的一代人,让这种迷失形成了一种病态,传染下去。
其实你就是自己的一切。
作者:郭海军,网名:伊笑,河北易县人,从乡下走来,怎肯虚度光阴!
编辑制作:唐艳玉,文化艺术工作者,长期从事文化艺术创作,自媒体「唐韵音画」出品人,「唐韵音画」品牌创始人。微信号:XYtangyanyu唐韵音画(ID:tyyh7766)
投稿合作联系邮箱1010620798@qq.com